《夕阳》下美国黑人的人格分裂与现代精神荒原
本文关键词:《夕阳》下美国黑人的人格分裂与现代精神荒原
更多相关文章: 身份迷失 人格分裂 双重神性 缺席 精神荒原
【摘要】:福克纳短篇小说《夕阳》细腻地刻画了美国内战后黑人南希因与白人怀孕而惧怕丈夫耶稣杀她,竭力向其白人雇主家庭求助未果的心理历程。南希以与白人怀孕为浪漫邂逅并以之为荣,但又惧怕黑人丈夫的心理动机,体现了内战后的种族隔离下美国黑人在种族关系中的尴尬处境、集体身份感迷失与人格分裂。黑人耶稣的形象体现了现代人灵肉分裂、神性丧失,从而缺乏行动意志、行动目标与行动能力的精神面貌。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身份迷失 人格分裂 双重神性 缺席 精神荒原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2YJA752003)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L012)
【分类号】:I712.074
【正文快照】: 美国的黑人奴隶制历史使得对黑人的种族歧视成为美国最棘手的历史问题。内战期间,林肯的解放宣言以及后来的第13、14、15号修正法案逐渐解放了所有的黑奴,但在战后短短几十年中,被解放的自由黑人又沦为二等公民,待遇倒不如奴隶时期。《民权案》与《普莱西诉弗格森案》形同虚设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丹妹;邹德刚;;《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之叙述者身份探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11期
2 赵苗;徐丽鹃;;《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叙事策略[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年02期
3 杜海莉;;巴尔扎克与福克纳叙事手法比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7期
4 张少娟;;男权社会中扭曲的人性——分析郝薇香与爱米丽人生悲剧的社会根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年04期
5 陈秋伶;范华泉;;爱米丽形象改变的寓意分析[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钟尹;;互文性语境下“恋头情结”原型的再生性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7 苗群鹰;黑屋中的玫瑰——试析爱米丽的悲剧成因和主题意义[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8 张玉梅;;福克纳《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主人公的命运荆棘[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年22期
9 李红梅;《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写作手法浅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10 吴丹;;《呼啸山庄》与《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相似性探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余杰;叙述开端研究[D];扬州大学;2011年
2 张鲁宁;历史语境与文本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梁萌萌;《我的名字叫红》空间叙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柏柯;;娜拉出走之新探[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2 徐永泉;幻想文学与人性思考[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 江玉娇,周又萍;《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的二元对立[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6期
4 闫晓茹;;人格面具膨胀的悲剧——杰拉德的人格分裂刍议[J];文教资料;2007年05期
5 刘立善;;论武者小路《妹妹》中的“自我牺牲”精神[J];日本研究;2007年01期
6 刘锟;;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俄国象征主义小说的影响[J];俄罗斯文艺;2011年03期
7 尚玉峰;;文化冲突下的人格分裂——重读《琼斯皇》[J];成功(教育);2008年12期
8 李纯;;从存在主义心理学视角解读普拉斯的《钟形罩》[J];文学教育(中);2010年10期
9 杨瑜;朱洁;;追寻自我的心灵航程——论达洛卫夫人的人格分裂与自我超越[J];名作欣赏;2007年06期
10 夏君;;“我即另一人”——浅析《达洛维太太》中主人公的分裂与统一[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朱法荣;;在场与幸福:乔伊斯短篇小说《伊芙琳》的伦理价值[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胡丽英;;最蓝的眼睛能给黑人带来什么?——重读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彭思嘉;;逃避与追寻——论厄普代克《兔子,跑吧》之“跑”的双重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张晓红;;论《小城畸人》中的丑与美[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建中;弗洛伊德学说遭批判[N];中华读书报;2000年
2 赵丹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成也忧愁,,败也忧愁[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3 上海大学 朱振武;《小城畸人》与美国“三农”问题[N];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卢婧;《金色笔记》的艺术形式与作者莱辛的人生体验[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泠;丧钟为谁而鸣?[D];西北大学;2003年
2 唐臻娜;精神荒原上困惑的探索者——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小城畸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傅丽;令人窒息的精神荒原——论《青草在歌唱》[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4 方燕;人格分裂在《欲望号街车》中的再现[D];中南大学;2008年
5 曹霞;《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荒原”[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钟淑敏;母性分裂与人格分裂—读福克纳的《喧嚣与骚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龚晖辉;查特莱夫人的情人[D];贵州大学;2008年
8 董雷;《苏菲的选择》主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9 陈倩;在荒原中追寻希望[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10 荆蓁;精神荒原的探索[D];山东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0577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057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