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文本与历史的交融——《黑暗的心》对非洲形象与殖民创伤的再现

发布时间:2017-10-21 05:29

  本文关键词:文本与历史的交融——《黑暗的心》对非洲形象与殖民创伤的再现


  更多相关文章: 康拉德 文本 历史 新历史主义 《黑暗的心》 非洲形象 殖民创伤


【摘要】:新历史主义主张"历史的文本性"与"文本的历史性",强调历史与文学之间的互动与对话,认为文学可以传达历史真实,具有认知功能。康拉德《黑暗的心》以文学文本为媒介,对欧洲殖民主义暴力之下的非洲形象与殖民创伤进行了话语建构,实现了文本与历史的交融,传达了历史的真实意蕴。这表现了康拉德将历史真实加工成文学作品的能力,证明了对于历史真实进行文学再现的可能性,彰显出历史与文学之间的辩证张力结构。
【作者单位】: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康拉德 文本 历史 新历史主义 《黑暗的心》 非洲形象 殖民创伤
【基金】: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海登·怀特的历史诗学理论与当代意义”(QN2013050)
【分类号】:I561.06
【正文快照】: 波兰裔英籍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的心》自问世以来,国内学界从不同的批评角度对《黑暗的心》进行了解读、阐释。比如赖辉从叙述者、叙述接受者和“陌生化”三个方面,对《黑暗的心》的叙事技巧进行了分析[1];姚兰、王颖探讨了《黑暗的心》中黑与白的象征意义[2];徐平阐述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陶家俊;;创伤[J];外国文学;2011年04期

2 徐平;论《黑暗的心》中的反殖民主义主题[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3 乔治·伊格斯;王贞平;;介于学术与诗歌之间的历史编纂——对海登·怀特历史编纂方法的反思[J];史学史研究;2008年04期

4 赖辉;论《黑暗之心》的叙述者、叙述接受者和“陌生化”[J];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02期

5 姚兰,王颖;试论《黑暗的心》中黑与白的象征意义[J];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03期

6 吴迪龙;罗鑫;;后殖民,还是反殖民?——《黑暗的心》的后殖民批评解读探讨[J];译林;2007年04期

7 R.T.汪,陈新;转向语言学:1960-1975年的历史与理论和《历史与理论》(续)[J];哲学译丛;1999年04期

8 王晓升;道德相对主义的方法论基础批判——兼谈普遍伦理的可能性[J];哲学研究;2001年02期

9 张湛;郑蓉颖;;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康拉德——《黑暗的心》主题探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丽慧;美国梦——评彼得·凯里的短篇小说《美国梦》[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2 刘瑞瑞;王广华;;徐志摩笔下的英国形象[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3 孙妮;评《三位女性的文本与帝国主义的批判》译本——兼论西方文论的翻译标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孙妮;;V.S.奈保尔《模仿者》的多重主题解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褚蓓娟;;海勒笔下的女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李红;张景华;;形象学视角下美国华裔文学的汉译问题[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7 杨媛;;虚构与想象——论谭恩美《灵感女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0期

8 王均萍;;从《热带癫狂症患者》看茨威格对西方主体性的建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9 张蓉;贾辰飞;;后殖民主义文化心理下的生存困境——《我爱比尔》[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10 袁涛;;自塑形象——赛珍珠作品的美国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小玫;;从自我与他者到主体间性:文学艺术批评的生态文明思考——以《徐霞客游记》为个案兼谈我国当代生态文学发展之去向[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生态文明:环境、能源与社会进步”环境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2 邱畅;;中国形象在美国小说中的误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3 何传龙;;《紫颜色》中的黑人困境与生存[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陈贤君;;利用基督征服世界——美国对华宣教运动中的殖民主义思潮及其流变[A];“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陆克寒;;瞿秋白“苏俄形象”的跨文化建构——《饿乡纪程》、《赤都心史》新论[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三辑)[C];2009年

6 任平;;寒山精神:走向全球的“和合”文化[A];中国·苏州——首届寒山寺文化论坛论文集(2007)[C];2007年

7 任小玫;;别求新声于异邦 勿弃生态见记游——《徐霞客游记》的“主体间性”生态哲学思考初探[A];徐霞客研究(第19辑)[C];2009年

8 熊兆飞;;文化差异下的中国色彩[A];色彩科学应用与发展——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罗如春;;身份认同问题三论[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10 方芳;;《反美阴谋》中的大屠杀原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佳;黑泽明作品的美学特质及其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启示[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杰;汉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阐释[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7 黄伟;高乐待与中国[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志彬;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崔英姬;中韩家族小说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佳;自我发现历程—《藻海无边》与《野草在歌唱》中的身份危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吴燕;印度民族道路之探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孙笑晨;白色阴影下的回归—小说《黎明之屋》的后殖民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殷婷婷;黑白世界中的自我寻找——解读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身份认同问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黄河卫;西方人眼中完美的中国形象[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杨哲梅;后殖民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女勇士》[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邵会;《茶花女》汉译本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詹伟明;唐代胡僧形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邹创;在真实和想象的空间中建构自我身份[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娟;用后殖民主义理论解析《野草在歌唱》[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高继海;马洛的“寻觅”与库尔茨的“恐怖”——康拉德《黑暗的心》主题初探[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2 隋旭升;《黑暗的心脏》中库尔兹和马洛的象征意义[J];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02期

3 赖干坚;论约瑟夫·康拉德小说的特色[J];外国文学研究;1991年03期

4 詹树魁;康拉德在“水仙号”上的道德探索和创作实验[J];外国文学研究;1992年03期

5 刘立辉;康拉德:听众与谎言——《黑暗的中心》叙事结构与阅读效应[J];外国文学研究;1996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刚;反思康拉德及其作品《黑暗的中心》[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2 戴苏东;让《黑暗的心》展现出光明的境界——论康拉德作品的艺术魅力[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3 胡强;康拉德与英国[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4 王晓兰,王松林;康拉德在中国:回顾与展望[J];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05期

5 王松林;;英美康拉德研究综述[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4年00期

6 谭小兵;;波兰来的康拉德·扎包斯基[J];大经贸;2005年02期

7 高灵英;;康拉德宗教信仰问题的探讨[J];外国语言文学;2006年01期

8 李长亭;;存在的迷惘——论康拉德作品中人物的命运选择[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9 李宏;;康拉德的有色女性观[J];外语研究;2006年05期

10 王进;张颖;;父权规训与男性想象——解读康拉德小说《黑暗的心》[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倩;;谈康拉德小说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和选择[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2 吴泽霖;;苏联东方学家康拉德对东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比较研究[A];东方丛刊(2000年第2辑 总第三十二辑)[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宁一中;康拉德与剑桥大学[N];中华读书报;2004年

2 潘小松;童年的约瑟夫·康拉德[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记者 云也退;人类学家里的康拉德[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尤莼洁 孔令君;“一个人的交响乐团”现真身[N];解放日报;2010年

5 孙喜庭 实习生 侯颖 本报记者 李兵;德国老专家情系中国企业[N];锦州日报;2006年

6 章乐天;西方的目光,内观东方的心灵[N];经济观察报;2014年

7 陈侗;海洋中的文学[N];文汇报;2001年

8 云也退;他们憎恶生活[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9 刘蔚;惊涛骇浪中的百味人生[N];文汇报;2012年

10 郑讴 编译;文学元素使社会科学更富活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燕;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康拉德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2 王松林;康拉德小说伦理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美萍;康拉德与浪漫主义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胡强;“焦虑时代”中的“道德现实主义”[D];浙江大学;2006年

5 祝远德;他者之维[D];四川大学;2005年

6 庞伟奇;直面虚无的灵魂救赎[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刘坚;康拉德小说的道德主题与现代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李文军;自我、他者、世界[D];山东大学;2011年

9 邓颖玲;康拉德小说的空间艺术[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秀杰;康拉德小说的陌生化诗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华;康拉德小说的精神家园探究[D];江南大学;2009年

2 单晓云;试论康拉德的文化身份与其小说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3 洪永娟;[D];浙江大学;2004年

4 李丽芳;康拉德后殖民意识的双重性[D];南昌大学;2005年

5 叶丽玲;论康拉德的现代主义特征[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6 杜明业;康拉德小说的叙事学分析[D];苏州大学;2006年

7 杨露yN;疏离与责任:康拉德精神之核[D];苏州大学;2003年

8 刘旭彩;康拉德—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之间[D];吉林大学;2004年

9 朱洪祥;异化·疏离·孤独:解读康拉德的现代主义小说《黑暗的心》[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鹏;康拉德小说双希文化冲突的表现及原因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715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0715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4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