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叙事节奏分析
本文关键词:《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叙事节奏分析
【摘要】:乔治·艾略特的小说在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发展中标志着一个新的开始,她是英国心理小说的先驱。《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作为乔治·艾略特的自传体小说,以其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跌宕起伏的情节节奏赢得了众多学者和评论家的关注和赞赏。关于这部小说的叙事艺术,学术界已有学者进行探讨,但对其叙事节奏的研究却鲜有人涉及。本文从时间与空间的关系角度探究了《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叙事节奏。小说的无限吸引力源自于在时间和空间上共同营造的节奏美,即一种时空复合型的节奏。这种艺术表现力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阅读乐趣,时而如“过山车”般的急速快感,时而如“闲谈”般的悠闲舒缓。 本文第一章从叙事时间的角度阐述了动静交替的两种叙事节奏。以福斯特有关复杂节奏的理论入手,借助叙事学家热奈特有关时距的理论探讨了乔治·艾略特在创作《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时表现出的高超的叙事技巧。本章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简述叙事理论为主,第二部分分析了时间中的动态节奏,并指出这种动态节奏感是通过省略和概括来加快叙事速度的。在表现主题上,较快的动态叙事节奏给了读者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让主人公麦琪的孤独主题猛烈地冲击读者的内心。第三部分分析了时间中的静态节奏,通过延缓、停顿等叙事技巧,,以细腻的笔触描写每一个麦琪孤独的瞬间,舒缓的节奏使读者得以充分的体会小说主题。 第二章从叙事空间的角度分析了小说中跳跃式的节奏。主要以福斯特的简单节奏,即“重复加变化”的理论来阐述意象、情节的重复出现在深化主题上的作用。《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最重要的意象是“水”,小说中“水”的意象重复出现在主人公命运中的每一个关键瞬间,而贯穿麦琪一生的孤独亦是在“水”出现的瞬间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小说中有许多情节都表达了相似的主题,这类情节的重复出现,使麦琪的孤独感呈节奏性的出现在读者眼前。本章最后一部分借鉴了巴赫金的复调小说原理,分析了小说中三种叙事声音交替出现的现象。不同的叙事声音聚合在空间中,不仅丰富了叙事结构,更使主题以变换的形式得以表达。 第三章分析《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时空复合型节奏的独特性、成因以及这种特殊节奏的审美意义。时空复合型节奏不仅体现了作者大胆创新的叙事理念,更为读者欣赏小说艺术带来了更广阔的视野。 通过全文的分析,文章得出结论乔治·艾略特不愧为英国现代小说的先驱,她不仅在描写人物方面表现出了高超的技巧,更在叙事技巧和表达主题方面开创了新的奇迹。
【关键词】:叙事时间 叙事空间 节奏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561.074
【目录】:
- Abstract5-7
- 摘要7-10
- Introduction10-16
- Chapter One The Alternation of Dynamic and Static Rhythms in Time16-30
- A.The Alternation of Dynamic and Static Rhythms in Time16-18
- B.The Dynamic Rhythm of Loneliness in Maggie's life18-25
- C.The Static Rhythm of Loneliness in Maggie's Life25-30
- Chapter Two The Saltatory Rhythm in Space30-44
- A.The Rhythmic Appearance of Image in Space31-35
- B.The Rhythmic Recurrence of Plot in Space35-40
- C.The Rhythmic Arrangement of Narrative Voices in Space40-44
- Chapter Three The Compound Rhythm Formed by Time and Space44-53
- A.The Uniqueness of the Compound Rhythm44-46
- B.The Cause of the Compound Rhythm46-48
- C.The Aesthetic Meaning of the Compound Rhythm48-53
- Conclusion53-55
- Notes55-58
- Bibliography58-61
- Acknowledgement61-62
- Academic Achievements62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宗良;;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聊斋志异·娇娜》篇创作心态探析[J];蒲松龄研究;2008年01期
2 江守义;;论唐传奇内容模式的逻辑序列——唐传奇的叙事逻辑之一[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江守义;;唐传奇结尾的故事模式[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陈琳;;原文聚焦与译文选词——《红楼梦》文学翻译探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5 高晓芳;;《大明宫词》剧本的叙事学分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江守义;叙事是一种评价[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7 江守义;叙事中的时序变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8 江守义;;叙事聚焦的演变及原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江守义;;叙事批评的发生与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程秀峰;;爱伦·坡作品后现代性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鄢然;;从《金色笔记》看莱辛的女性政治意识与叙事策略[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蒋红艳;徐晓杰;;修辞性叙事理论框架中交流模式研究[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修倜;;“戏仿”的喜剧性动因与创造性建构——以中国当代影视喜剧为例[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曾玲琴;张亮;;追寻禅意的人生和艺术的自由——评杰罗姆·大卫·赛林格的小说《西摩:小传》[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二辑)[C];2013年
5 张萱;;中国当代时政期刊话语演变原因探析——以“新闻生产机制”研究框架为视角[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0)——信息全球化时代的新闻报道:中国媒体的理念、制度与技术论文集[C];2010年
6 刘文江;;对《笑傲江湖》的两种拆解:电影的与小说的[A];东方丛刊(1996年第3辑 总第十七辑)[C];1996年
7 陶东风;;暴露叙述行为——中国先锋小说的文体特征及其文化意味(之一)[A];东方丛刊(1993年第4辑 总第七辑)[C];1993年
8 荣光启;;“显示灵魂的深者”——试论《呐喊》、《彷徨》叙事方式的现代转换[A];东方丛刊(1998年第3辑 总第二十五辑)[C];1998年
9 杨金国;;唐代写梦小说叙事时间的个性研究[A];东方丛刊(2003年第4辑 总第四十六辑)[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魏晓红;乔治·艾略特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李振;延安《解放日报》中的性别与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佳;黑泽明作品的美学特质及其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启示[D];南开大学;2010年
9 贺彩虹;笑的解码[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崔明石;话语与叙事:文化视域下的情理法[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琼;布宁小说中的普世性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曾洁;论《赎罪》中的不可靠叙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陈娜;“参与”与“超然”: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中的写作技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杨阳;无暇浪漫: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路晓辉;史蒂文森主要小说叙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韩伟杰;叙事理论视阈下《一位女士的画像》主题阐释[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燕秀丽;近三十年中国儿童成长小说论[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李苗菊;《世说新语》与《儒林外史》之叙事共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黄华;灾难新闻“英雄”原型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刘峰;超越“影响的焦虑”—论伊恩·麦克尤恩小说《赎罪》[D];湘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775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077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