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批评视阈下解读《幕间》中的身份认同问题
发布时间:2017-10-26 14:31
本文关键词:空间批评视阈下解读《幕间》中的身份认同问题
更多相关文章: 弗吉尼亚·伍尔夫 《幕间》 空间理论 身份认同
【摘要】: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是现代小说史上的一个传奇。她的一生充满着不幸与坎坷,但在文学创作上颇有天分的她始终笔耕不辍,为世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学财富。完成于1941年的《幕间》是其最后一部作品,该小说在一部作为英国乡村传统上映的露天剧中展演了英国从古英语时代到“现在”的历史,并在历史的叙述中描绘了二十世纪英国乡村生活的画卷。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伍尔夫的这部后期作品进行了阐释,但对其中的空间构建关注较少。 “空间”的概念由来已久,但早期对其的理解均限制于物理学、地理学等学科。直到20世纪后期,西方才出现了“空间转向”——主要是指人们生活和生产中的空间具有社会性。亨利·列斐伏尔发表于1974年的著作《空间的生产》被视为人文社会学科空间转向的正式标志。自那时起,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便开始给予“空间”问题越来越多的思考,,文学文本中的空间也日益引起关注。本文结合《幕间》创作背景及前人研究成果,在空间批评的框架之内,通过梳理《幕间》中构建的真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尝试对小说中体现出来的身份认同问题进行探讨。 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引言、三个章节和结论。 引言介绍了伍尔夫在英国现代小说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她的最后一部作品《幕间》,当前国内外对该小说的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伍尔夫在小说中描绘了众多的具体空间意象,并借助语言技巧构建了心理、声音等虚拟空间,这种独特的空间构建方式与身份认同问题紧密相连,隐含着小说中人物的身份认同危机和她对人类生存状况与生命秩序的思考。 第一章是全文的理论基础,详细阐释了空间理论的渊源和发展、亨利·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理论以及身份认同概念。尽管“空间”的概念历史悠久,但是直到二十世纪后期,才开始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凸显出其重要意义,空间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也日益引起关注。身份认同概念也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才成为跨学科研究的重要问题,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 第二章通过梳理小说中的具体空间分析了其中的自我认同以及人际关系疏离等问题。伊莎在卧室以及书房里的思考反映了她在追求自由、实现自我认同过程中的困惑;在挤满人的谷仓里人的心灵依然感到空虚,这反映了人际关系的疏离;观众既需要一个可以把大家聚在一起的中心,又对给他们提供了团聚机会的拉特鲁布女士不满,并私下里叫她专横。所有这些都将战争时期英国公众的精神焦虑及人际关系危机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章通过梳理小说中构建的虚拟空间分析了个人与他者、集体关系、民族与文化认同等问题。根据发生时间及其影响的不同,小说中的虚拟空间被分为共时性虚拟空间和历时性虚拟空间。称谓语和声音塑造的空间、以及人物的心理空间,均体现了一天内人物的心理状况,因此同属于共时性虚拟空间;露天剧塑造的历史空间以及在读者和历史之间隔离出的空间被归为历时性虚拟空间。共时性虚拟空间主要体现了人际关系的疏离;历时性虚拟空间反映了个人在面对历史以及战争对人类文明的破坏时所遇到的困惑。 结论部分指出,在《幕间》中,空间构建是体现人物身份认同及人际关系的一种重要方式,人物在不同空间里的行为体现了不同的身份认同问题。伍尔夫曾指出,在1910年左右,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都产生了变化,这对其后期小说创作及人物形象刻画带来了挑战。无独有偶,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一书中也声称:“1910年左右,某种空间崩溃了。”两者观点互成观照,空间与人物发生了联系。《幕间》创作于二战期间,战争对城市、房屋乃至人类文明的破坏给人类心灵带来巨大冲击,人们对身份也产生了认同危机,而伍尔夫将人物的身份认同焦虑借助不同的空间呈现了出来。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 《幕间》 空间理论 身份认同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561.07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Introduction11-20
- 0.1 Virginia Woolf and Between the Acts11-15
- 0.2 Literature Review15-18
- 0.3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18-20
- Chapter One Space Theory and Identity20-29
- 1.1 Space Theory20-24
- 1.2 Identity and Literary Criticism24-29
- Chapter Two Real Spaces in Between the Acts29-45
- 2.1 Ponitz Hall and Personal Identity29-32
- 2.2 Room and Self-identity32-39
- 2.3 Barn and the Changed Feeling39-40
- 2.4 Greenhouse and Affairs40-42
- 2.5 Stage and Identity Confusion42-45
- Chapter Three Virtual Spaces in Between the Acts45-57
- 3.1 Mental Space and Self-value46-48
- 3.2 Space Constructed by Appellations Terms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48-50
- 3.3 Space Molded by Sound and Collective Identity50-52
- 3.4 Space Constructed in the Pageant and National Identity52-54
- 3.5 Space between Readers’ Time and Textual Time History54-57
- Conclusion57-59
- Remaining Qu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59-60
- Bibliography60-64
- Acknowledgements64-66
- 个人简历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陶家俊;身份认同导论[J];外国文学;2004年02期
2 刘进;;论雷蒙德·威廉斯对英国现代文学的空间批评[J];外国文学;2007年03期
3 张中载;;小说的空间美——“看”《到灯塔去》[J];外国文学;2007年04期
4 吴庆军;;英国现代主义小说的空间解读[J];外国文学;2010年05期
5 郭大勇;;身份认同与文学研究[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6 陆扬;空间理论和文学空间[J];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04期
本文编号:10990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099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