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之死”与文学情感论的悖谬处境
本文关键词:“主体之死”与文学情感论的悖谬处境
【摘要】: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曾经宣告"主体的死亡"和"人的终结",但在后现代主义文论中,情感观念并没有消失,反而极为突出。后现代主义文论改写了浪漫主义以来的情感-主体模式,代之以情感-非主体模式,使得情感从理性主体的操控下摆脱出来,而与非理性主体即纯粹的感性主体日益亲近。
【作者单位】: 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
【关键词】: 主体之死 文学情感论 非主体模式
【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埅魅与重构——后现代语境中的文学情感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YBA039
【分类号】:I109.9
【正文快照】: 总体而言,传统的文学情感理论、特别是浪漫主义以来的情感理论遵循了两个基本的理论预设,即本体论预设和主体论预设。所谓本体论预设,是指把情感视为文学的本体或本质加以论述,进而在情感之中寻找文学的根源;所谓主体论预设,是指在文学情感之上预想一个与之对应的独立的个性化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军虎;;后现代主义对“人类中心论”的批判[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胡松年;赵强;;历史文化散文写作的本体策略——读王开林的历史文化散文所想到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3 王丽;;论唐纳德·巴塞尔姆小说《白雪公主》的互文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4 谢燕燕;;真实的假象,假象的真实——论谭恩美《拯救溺水鱼》中的全球传媒思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5 张丽;;本雅明“光晕”的特征及其美学内涵[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6 杨莹莹;;后现代主义悲剧观中戏拟的《小世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7 米东海;;中国古典文化的发展的消费趋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8 许宏香;;仿像的逻辑——波德里亚仿像论的技术与修辞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9 吴婷婷;;对完美罪行下的现代技术的反思[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10 贺立婷;;浅谈超真实的世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海滨;;和谐社会的哲学意蕴[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下)[C];2011年
2 杨冰莹;;作为仿像的卡通与作为卡通的艺术[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3 盛国荣;;技术物:思考技术和消费社会技术问题的出发点——鲍德里亚早期技术哲学思想研究[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自然辩证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冯建军;;人的主体地位的发现与教育理论的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刘森林;;内向性主体的三个矛盾维度[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6 刘晓毅;;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现代主义特征[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周丽昀;;博客生存与人的主体性[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8 龚莉萍;;试论后现代文化语境对中国电影的影响[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9 高字民;;拟像文化批判视域中的中国当代影视创作[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叶世祥;;审美主义的勃兴和式微:20世纪80年代以降文论话语的转型[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郭星;二十世纪英国奇幻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颖;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价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10 胡慧华;符号化:当代消费社会批判的一个维度[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卢楠;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郝涛涛;齐格蒙特·鲍曼个体关怀思想评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李柏春;试析后现代艺术与文化底蕴的分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何承超;论视觉文化语境下的景观电影[D];湘潭大学;2010年
6 周知;网络暴民成因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王勇军;罗伯—格里耶新小说观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曹燕宁;新媒体环境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策略[D];苏州大学;2010年
9 孟繁中;视觉文化时代的中国审美文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郭文飞;浅议社会主义语境中的主体意识[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995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099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