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部公案戏智判的对比——《鲁斋郎》与《威尼斯商人》
本文关键词:两部公案戏智判的对比——《鲁斋郎》与《威尼斯商人》
【摘要】:文章从文本分析的角度,采取对比研究的方法,重点对《鲁斋郎》与《威尼斯商人》的智判情节、智判诸元素、特点等进行对比分析,目的是揭示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与文化特色。
【作者单位】: 金陵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智判 执法者 智判对象 文化传统
【基金】:金陵科技学院博士/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jit-b-200914)
【分类号】:I106-03
【正文快照】: “公案”最初是指公堂和官衙里的案桌,后来指官府里的案牍和经办的案件。在文学领域里,人们把描写执法者断狱、判定是非的剧本称为公案戏。其突出特点是,从法律案件单纯叙述法理,转而为将法理与执法者的人格及断案时的伦理背景融二为一,以艺术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达到特定的写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庆华;;《威尼斯商人》戏剧冲突的联系与解决[J];阅读与写作;2006年02期
2 施建中;;《威尼斯商人》中的语言艺术[J];文教资料;2007年06期
3 李书仓,刘冬云;《威尼斯商人》的讽刺主题浅析[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刘定淑;彭华生;;从《威尼斯商人·法庭》谈剧本的“选场”教学[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02期
5 马红玲;;一部充满悲剧色彩的喜剧——《威尼斯商人》的另类阐释[J];戏剧文学;2006年07期
6 高茵;;戏剧《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对白的言语行为分析[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年05期
7 韩苗苗;;夏洛克形象解读[J];青年文学家;2011年13期
8 贾秀花;黄泽云;;《威尼斯商人》作品之赏析[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9 郭伟平;;从《威尼斯商人》看莎翁笔下人物形象的多重性[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刘旺余;敢作敢当 爱憎分明——读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J];美与时代;2003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汪美琼;;《威尼斯商人》中鲍西亚的女性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2 何传龙;;《紫颜色》中的黑人困境与生存[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曹树钧;;改革开放30年与中国莎学事业的发展[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4 王忠祥;;建构崇高的道德伦理乌托邦——莎士比亚戏剧的审美意义[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颜学军;;马洛“欲望”戏剧的伦理维度[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隋刚;;爱默生创新理念的现实意义:灵性、德性、创造性[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书评人 马淑艳;当莎士比亚戴上童话面具[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2 钱青;关于美国黑人文学的一部力作[N];中华读书报;2006年
3 裘克安;莎士比亚日在中国[N];人民日报;2002年
4 林莉;倍受粉丝酷爱的菲利普·罗思[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记者 王宏宇;奥尔罕·帕慕克在我院演讲[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6 张建华;民族辉煌的历史不会被抹去[N];文艺报;2006年
7 李欣;畅叙友情,坦诚交流 再创文学的辉煌[N];中华读书报;2006年
8 王胡;菲利普·罗斯三赢笔会/福克纳奖[N];中华读书报;2007年
9 钟志清;现代希伯来文学:爱与黑暗之间的旅行[N];文汇报;2007年
10 汪介之;不能抵挡攻击,就不能证明是经典[N];文艺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立华;用戏剧感知生命[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林元富;论伊什梅尔·里德后现代主义小说戏仿艺术[D];厦门大学;2008年
3 蒲若茜;族裔经验与文化想像[D];暨南大学;2005年
4 陈民;西方文学中死亡叙事的审美风貌[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洁;奥尔科特《小妇人》中反映的美国文化传统[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于俊杰;对《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整体辩护[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李冬鹏;心灵的追寻[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林晓冰;《父亲的微笑之光》:一个后殖民背景下的女性声音[D];山东大学;2006年
5 满涛;论《所罗门之歌》的文化意蕴[D];山东大学;2007年
6 王文娜;他者的史诗—《威尼斯商人》的后殖民解读[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7 刘慧;离散犹太人的回归[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8 钟京霞;[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9 周万婉;双重文化传统[D];山东大学;2006年
10 陈墨女;硬币的两面[D];西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033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103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