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研究刍议
本文关键词: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研究刍议
【摘要】:美国少数族裔文学是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界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国外(主要指英语世界)研究重点由高到低可排列为非裔、拉美裔、印第安裔、亚裔和犹太裔美国文学研究。国内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非裔、亚裔和犹太裔美国文学研究;拉美裔、印第安裔美国文学研究极少涉及。本文从国外和国内两个维度对相关领域重要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归纳和总结。为我国学者研究作以参考。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美国 少数族裔 文学研究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中央民族大学自主科研计划项目“美国少数族裔文学史”,批准号:201214 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族裔喧哗——当代美国少数族裔成长小说研究”,批准号:W2013181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712.06
【正文快照】: 引言有学者认为从美国早期文学开始直到20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时期,成规模、独立的美国少数族裔著作极少,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研究在美国文学史基本处于几近缺席的状态。民权运动后,随着亚非拉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以及种族平等和多元文化观念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美国文学史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文书;;主持人话语[J];当代外语研究;2010年08期
2 乔纳森·卡勒,钱佼汝;当前美国文学批评中争论的若干问题[J];外国文学评论;1987年03期
3 何云波;《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评介[J];东方论坛;1994年01期
4 浦立昕;;中国语境、全球化视野、美国文学研究——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综述[J];当代外国文学;2010年04期
5 伊娃·库什纳 ,王文娥;“陛下,臣民们饿了!”“叫他们吃符号!” 20和21世纪的文学研究与语言学研究[J];第欧根尼;2003年02期
6 聂珍钊;“中国的英美文学研究:回顾与展望”全国学术研讨会闭幕词[J];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05期
7 孟昭毅;;流散写作:东方文学研究新垦拓的沃土[J];东方丛刊;2006年02期
8 陈建华;;积极开拓 稳步推进——谈近年来中国的俄国文学研究的基本态势[J];中文自学指导;2006年06期
9 尹丽;刘波;;2001至2005年中国的法国文学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0 胡燕春;;论雷纳·韦勒克文学研究实践中的艺术维度[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明利;;定义“典型美国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胡爱华;朱莉;;后殖民视野下华人历史记忆尘封残片的再现——美国华裔文学作品述评[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李茹;;跨越种族的樊篱 谈任碧莲和她的《地道美国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4 王育烽;陈智淦;;评杜昌忠教授著《圣经文学研究》——兼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文学课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赵永波;;浅议“垮掉派”文学的“垮掉”价值[A];全国中外近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黄际英;魏艳辉;;华裔作家的尴尬:试析“赵汤论战”的文类之争[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朝戈金;;关于口头传唱诗歌的研究——口头诗学问题[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罗云锋;;历史理论视野下的文学史分期观念考察[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9 冯德河;;Stylistic Features of The Rainbow by D.H.Lawrence——A Stylistic Analysis on an Excerpt from the Novel[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10 邹建军;;外国文学的网络化与文学教育的大众化[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逢振;文化视野中的文学研究[N];光明日报;2007年
2 汪介之;探索培养研究型人才之路的积极尝试[N];中华读书报;2007年
3 马小宁;本世纪中叶白人在美国将不再过半[N];人民日报;2008年
4 缪迅;深化德语文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5 吴元迈;重新审视90年代以来文化研究思潮[N];文艺报;2006年
6 张晓晖;她们期待突破种族和历史的框定[N];文艺报;2006年
7 刘建军;圣经文学研究的新收获[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8 晨芳;全球化与少数族裔女性创作[N];中国妇女报;2004年
9 世文;美国少数族裔文学在成熟[N];文艺报;2003年
10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余晓葵;少数族裔改变美国社会面貌[N];光明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红萍;伦敦和身份认同再定位:战后英国少数族裔文学中间接的局内人、回归者和空中飞鸟[D];武汉大学;2013年
2 杨建军;比较文化视野下的世界华裔文学新大陆:中亚东干文学[D];兰州大学;2009年
3 李兆前;范式转换: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琼;矛盾情结与艺术模糊性[D];复旦大学;2005年
5 郑美京;李庸岳文学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6 徐东日;李德懋文学研究——兼与中国文学相比较[D];延边大学;2002年
7 朱新福;美国生态文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8 吴建设;乔纳森·卡勒:解读理论多元时代[D];清华大学;2009年
9 王宗杰;新世代女性文学の位相[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邹涛;美国华人商文学:跨文明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智欢;从《哈克贝利·弗恩历险记》的文学评论看美国文学批评与国家的关系[D];厦门大学;2008年
2 李璇;边缘化非裔美国人的诗化表现[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3 徐鹏;历史、文学、身份:后殖民背后的印度[D];苏州大学;2008年
4 任迎新;异乡人[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康平宇;《华女阿五》与《紫色》成长主题的对比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6 冯元元;教育对身份建构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6年
7 黄姣;《生活的探求》与岛木健作的“再转向”[D];吉林大学;2007年
8 甘细梅;凝视、聚焦与身份认同[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9 田肖霞;论《细雪》的叙事手法[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郭绯;离散与身份寻求:论《裸体吃中餐》中华裔美国女性的身份寻求主题[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139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113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