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赛珍珠笔下中西合璧的男性形象
本文关键词:论赛珍珠笔下中西合璧的男性形象
【摘要】:赛珍珠是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位独特且重要的作家。她出生于美国,但在中国生活了近40年之久。她精力充沛,著作颇丰,创作了很多以中国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创作以来,她和她的作品受到了广泛关注,也饱受争议,对她及她的作品的研究也是起起伏伏,一波三折。她的价值在于相对真实客观地书写了中国,塑造出了具有独创性的中国形象、中国人形象,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错误认识;在于较早地论述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可能性并为之做出了不懈努力。 本文试以形象学理论为基础,以赛珍珠的长篇小说《东风·西风》、《大地三部曲》、《同胞》为根本,对桂兰丈夫、王源和詹姆斯三个男性形象进行细致分析。在赛珍珠笔下,这三位男性既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滋养,又吸收了西方文化的精华,是世界文学史上独特的中西合璧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通过对他们的分析,深入探究这些人物形象身上蕴含的赛珍珠的文化理想和社会理想,并进一步探讨这些中西合璧的男性形象在形象学意义上的创新。赛珍珠通过这些形象的塑造,传达了自己和合共荣的文化理想和温和改良的社会理想。在此之前,从没有哪个西方作家在作品中刻画出中西合璧的中国知识分子形象,这个系列的形象在美国文学史上乃至西方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意义。赛珍珠脱离了西方社会集体想象物的影响,她笔下的中国形象具有独创性。 从历史的眼光来看,赛珍珠既有超越时代的前瞻性,也存在着难以避免的局限性,但在全球化的今天,对赛珍珠及其作品的全面、深入的研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赛珍珠 形象学 中西合璧的男性形象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引言7-14
- (一)赛珍珠生平及创作概况7-9
- (二)国内外对赛珍珠的研究9-12
- (三)赛珍珠研究的价值及本文的创新之处12-14
- 一、特色独具而又气质融通的男性形象14-20
- (一)桂兰丈夫:崇尚和合共荣,,追求平等尊重,温柔敦厚的理想夫君14-16
- (二)王源:秉传孝爱至诚,倡导农业科技,回归土地的和平赤子16-17
- (三)詹姆斯:跨越时空鸿沟,直面老旧中国,悬壶济世的实践精英17-20
- 二、双重背景与多元文化对完美形象的滋养20-23
- (一)跨国生活经历,双重教育背景20-21
- (二)多元文化人格,和合社会理想21-23
- 三、形象学意义上对中国形象的创新塑铸23-27
- (一)形象学·形象23-24
- (二)西方世界眼中普遍的中国形象24-26
- (三)赛珍珠对中国形象的创新塑铸26-27
- 结论27-29
- (一)赛珍珠的超越性27-28
- (二)赛珍珠的局限性28-29
- 参考文献29-31
- 致谢31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卿;;论法律全球化中的法律霸权主义[J];黄海学术论坛;2010年01期
2 靳利华;;论外交决策中的文化因素[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3 吴乐乐;;祛魅与尊重:迈向多元族群社会和谐的宪政之维[J];河北法学;2011年09期
4 武兰芳;;多元法律文化的整合路径探析[J];河北法学;2012年08期
5 郭慧英;;多学科维度下的民警新媒介素质培养价值研究[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6 胡波莲;;弗吉尼亚·伍尔夫眼里的中国形象[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7 刘桂兰;吴志杰;;博雅教育及其英美文学教学中的人文素质培养[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8 马志伟;;新时期儒教文化在现代化中作用探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9 陈安国;柴哲涛;;重建区域文化认同,促进城市区域经济合作[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10 张勇;巫新建;;中外合作办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模式研究[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名家;;论文化与经济的关系[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2 杨明;;中国道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刘军;David Willer;Pamela Emanuelson;;强制关系:理论模型及实验检验[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姚文放;;审美文化学研究的现代视野[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田建民;贺莹;;新世纪《野草》研究综论[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虞崇胜;;倡导“和而不同”的政治文明观[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7 ;On the Clash and Coexistence of Human Civilizations[A];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北京论坛(2004)论文选集[C];2004年
8 汤一介;;“文明的冲突”与“文明的共存”[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哲学对话与文化交流”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9 王锁劳;;“伊斯兰”概念在国际关系中的曲解[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明与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10 任小玫;;从自我与他者到主体间性:文学艺术批评的生态文明思考——以《徐霞客游记》为个案兼谈我国当代生态文学发展之去向[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生态文明:环境、能源与社会进步”环境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黄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原则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3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吕敏宏;手中放飞的风筝[D];南开大学;2010年
5 蒋润婷;行政法视阈下的行政参与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张志辉;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杰;汉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阐释[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李玉峰;新遗产城市[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9 罗向阳;当代华人社团跨境活动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10 杨玲;林译小说及其影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红刚;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公共产品的整合与开发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刘灿仕;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刘晶晶;克莱门茨《大学比较文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毕圣洁;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合法性构成与获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王锐;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模型与战略考量[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周明丽;中日韩三国合作的社会文化基础与东亚文化共同体的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王纯;简析冷战时期苏联对阿拉伯国家文化战略中文化认同的缺失[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李军;侦查权下沉之检察监督制约模式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郑闯;镜像与他者:《印度时报》涉华报道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张鹏;中西早期外交理念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195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119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