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存在主义视角下《饭碗》的生存主题分析

发布时间:2017-11-07 10:19

  本文关键词:存在主义视角下《饭碗》的生存主题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饭碗》 存在主义 生存


【摘要】:新加坡女作家林素琴被认为是新加坡文学史上最有天赋、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其第一部作品《饭碗》一经出版便以对新加坡六七十年代政局的控诉震惊了整个新加坡。此后,该作品的其它涵义受到关注,后来甚至被搬上舞台,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剧作比赛中一举获奖。目前国内外对林素琴及其作品的研究尚少,更谈不上深入。本文以林素琴的第一部重要作品《饭碗》作为研究对象,认为小说的展开与发展始终围绕着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即新生的新加坡在极端艰难与复杂的环境下如何生存,这一主题贯穿了《饭碗》的人物塑造与情节发展。与此同时,当时新加坡国内外特殊的社会环境和世界上奔涌的理论思潮在林素琴的《饭碗》一书中都可找到相应注解,林素琴并未迎合20世纪70年代席卷新加坡和其它国家的物质生存论热潮,而是以全球化的视角和高度的前瞻性,对生存的无奈、困惑,以及生存中应做的选择提出了独到而发人深省的见解,展现了作品深刻的内涵,也突显出了丰富的生存主题。 本文以存在主义理论为切入点,以《饭碗》一书为研究主体,从个体生存、国家生存和人类生存三个方面来探讨小说中的生存主题。与存在主义思潮相一致,林素琴对个体生存状态极为关注。在其《饭碗》一书中,作者描绘了一幅普遍的、真实的个体非本真生存状态的图景,作品中的人物都是能听能说的活生生的个人,然而他们意识不到自我或者压抑自我,臣服于社会价值和文化传统之下。在这种非本真的生活状态下,个体自身与他人、社会的冲突不可避免,个体在这些冲突之中必然遭受精神的痛苦与折磨。在个体与他者的冲突中,个体面临着两难的抉择。个体的妥协必然带来个体自我的异化,而个体的反抗则让个体走向孤独;在个体与社会的冲突中,个体则陷入无家可归的痛楚。林素琴对个体生存境况和个体精神痛楚的关注并非其个体生存主题的全部,事实上,林素琴呼吁个体应当实现本真生存,这要通过个体自由地做决定、同时对自己的决定承担责任来实现。唯有个体的本真生存,才能让个体在无可避免与调和的矛盾中寻得生存的意义。《饭碗》中的国家生存主题首先体现在作品对新加坡政治的探讨上。林素琴揭露了新加坡威权主义政治“总体统治”的本质,这正是民主政治的对立面;同时,林素琴呼吁法制和人民自我政治教育,以实现政治自由。其次,林素琴对对于新加坡的教育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她批判了新加坡教育制度对学生的压制;也指出新加坡教育体制是经院式和师徒式的结合,这样的教育方式只能产生教书机器和学习机器,且学生的角色只是服从于老师,这些对新加坡教育体制的批判实际上是对新加坡教育制度下师生关系和教学方式的批判。《饭碗》的人类生存主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对现代科技和理性主义的批判。对两者的批判体现了林素琴对回归人类真实的生存,追寻生存的真义的呼唤。 包括引言和结论在内,本文由五个部分组成: 第一章对林素琴的人生和《饭碗》一书的创作背景进行论述,总结目前国内外林素琴及其作品,尤其是对其作品《饭碗》的研究现状,同时说明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目的。 第二章通过个体普遍的非本真生存状态、个体在非本真状态下的精神痛楚、对个体本真生存的呼吁这三个方面,揭示了《饭碗》一书的个体生存主题。 第三章探讨了作品《饭碗》中的国家生存主题,主要表现为林素琴对新加坡政治体制的关注以及对新加坡教育体制的批判。 第四章对《饭碗》中的人类生存主题进行探讨,揭示了作品对20世纪70年代肆虐全球的现代科学、技术的批判,并进一步探究其背后隐藏的对人类理性主义的批判。不论是对现代科学技术还是对人类理性主的批判,其出发点和立足点始终在于回归人类真正的生存和探究人类生存的意义。 第五章总结论文的主要观点。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339.07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黄松赞;论民族传统文化在新加坡国家建设中的地位作用[J];东南亚研究;1996年03期

2 杨恒达;尼采与后现代性[J];外国文学;2004年06期

3 钟奇峰;;新加坡的精英教育制度[J];国际资料信息;2007年03期

4 刘延超;;族群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双重困惑——新加坡英语文学中的身份认同困惑初探[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5 侯素琴;;论尼采对科学的接受和批判[J];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6 孙捷;;科学的信仰——尼采的科学观[J];学理论;2010年30期

7 李俊;潘建红;;雅斯贝尔斯教育方法论的现代诠释与运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8 李明;;海德格尔对科学的“思”与超越[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本文编号:11519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1519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4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