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记忆与救赎:论《赎罪》中的替身现象

发布时间:2017-11-15 16:15

  本文关键词:记忆与救赎:论《赎罪》中的替身现象


  更多相关文章: 伊恩·麦克尤恩 《赎罪》 人物替身 文本替身


【摘要】:麦克尤恩的小说《赎罪》(2001)自发表以来就成为评论家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中外学者运用各种理论对其进行了剖析和挖掘,然而对隐含在小说中的“替身”现象的研究,却寥寥无几。本文在一系列有关“替身”的文学理论基础上,辅以巴赫金的小说时空体理论和热奈特的叙事学理论,研究了《赎罪》文本中的两大类“替身”现象:人物的替身现象和文本的替身现象。 首先,《赎罪》文本中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在身份、性格或经历遭遇方面构成了好几对潜在的替身关系。这些替身人物大概可以分成三大类。在第一类中,具有亲戚关系的人物彼此形成了替身关系。这些血缘关系之下的替身关系存在于父亲之间(杰克和欧内斯特),母女之间(艾米莉和布里奥妮、埃尔米奥娜和劳拉),姐妹之间(布里奥妮和劳拉)。第二类中的人物来自社会的不同阶层。替身关系存在于主仆之间(利昂和罗比),权贵阶层与平民阶层之间(马歇尔和罗比、丹尼尔),个体与集体之间(戴眼镜的矮个子士兵和英国皇家空军)。第三类很特殊因为其中的“替身”不是真实人物。替身关系存在于真实人物与剧本人物之间(布里奥妮和阿拉贝拉),真实人物与象征人物之间(罗比和残肢挂在树上的法国小男孩)。 其次,《赎罪》中的替身现象还体现于“文本替身”,本文按照其重要性选取了以下三个方面:一、麦克尤恩不直接揭露劳拉强奸案件的真正罪犯,而是以侦探小说的缓慢的叙事节奏,通过多元叙事视角,透露被众人忽视的巧克力大亨马歇尔的重重疑点,引导读者观察、倾听、思考并做出自己的判断,揭示真正的嫌疑犯。二、由于战争不仅是小说的映衬背景,更加剧了布里奥妮等人的罪孽,导致罗比和塞西莉亚这对爱侣的悲剧性命运,麦克尤恩在小说的前三大部分通过不同人物的亲身经历(马歇尔的长篇独白及杰克的官方文件;罗比在法国前线的骇人见闻;布里奥妮在伦敦后方医院的实习护士经历),将二战的残酷无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讽刺了当年英国盲目的“敦刻尔克爱国精神”,教育人们正确看待那段历史。三、布里奥妮一生都在追寻的救赎源于记忆中13岁那年的谎言,她并非天生恶毒而是深陷对秘密、秩序及写作的狂热,而过于活跃的文学想象力不仅没有帮她正确地解读成人世界的微妙,反而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喷泉边事件;“淫秽私信事件”;“图书馆做爱事件”)。麦克尤恩借助重复性叙述来表现小说中的文本性替身,使得作品中的重要场景和事件从不同人物的视角多次呈现,形成时间跨度上的呼应和空间维度的映射。 通过对以上两大“替身”现象的详尽分析和解读,作者不仅试图为探讨《赎罪》中显现的人性深度和心理深度提供新的研究视角,更力图通过主人公布里奥妮的“写作救赎”展现作家麦克尤恩高超的创作艺术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561.07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涛;;叙事认知中的暴力与救赎——评麦克尤恩的《赎罪》[J];当代外国文学;2011年04期

2 严春妹;;无法完成的救赎——《赎罪》中布里奥尼的心理分析[J];电影评介;2006年21期

3 潘月琴;巴赫金时空体理论初探[J];俄罗斯文艺;2005年03期

4 申丹;叙述[J];外国文学;2003年03期

5 陈榕;;历史小说的原罪和救赎——解析麦克尤恩《赎罪》的元小说结尾[J];外国文学;2008年01期

6 蓝纯;伊恩·麦克尤恩其人其作[J];外国文学;1998年06期

7 曾艳钰;;“误读的焦虑”——麦克尤恩《赎罪》中的真实与误读的真实[J];当代外国文学;2013年02期

8 李茂增;;成长的世界图景——论巴赫金的小说“时空体”理论[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9 詹姆斯·费伦;申丹;;叙事判断与修辞性叙事理论——以伊恩·麦克尤万的《赎罪》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10 赵喜梅;;从元小说到主题——解读麦克尤恩的《赎罪》[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本文编号:11904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1904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5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