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离与批判——论《蝴蝶君》的戏剧艺术及主题
本文关键词:间离与批判——论《蝴蝶君》的戏剧艺术及主题
【摘要】:华裔美国剧作家黄哲伦的《蝴蝶君》作为舞台剧大获成功,与其戏剧技法的运用关系密切。本文对《蝴蝶君》的戏剧结构、演员表演、舞台背景中所运用的离间效果进行分析,探讨黄哲伦是如何通过间离法来批判东方主义和倡导多元流变的文化身份观的。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美国华裔戏剧美学研究”(批准号:11YJA752030)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712.073
【正文快照】: 1988年黄哲伦的《蝴蝶君》获得美国托尼最佳戏剧奖,成为华裔美国戏剧的巅峰之作。作为第一部在百老汇公演的华裔剧作家的作品,《蝴蝶君》不论在票房还是在评论界都大获成功。在众多评论中,以其对歌剧《蝴蝶夫人》的戏仿和颠覆最为评论家所关注,因而为数众多的评论把焦点集中在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卢俊;从蝴蝶夫人到蝴蝶君──黄哲伦的文化策略初探[J];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03期
2 杜彩;;布莱希特“史诗剧”的“此在—彼在”寓言结构[J];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02期
3 黄应全;让戏剧暴露为戏剧——布莱希特陌生化理论之我见[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4 丁文莉;;论黄哲伦在《蝴蝶君》中对东方主义的不完全解构[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静;;跨越东西方文化的华裔美国剧作家黄哲伦[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2 范煜辉;;第二代美国华裔文学与后殖民批评策略的失效——论黄哲伦的大众商业剧《蝴蝶君》[J];东方丛刊;2008年04期
3 吴迪;;论先锋派戏剧的文本策略[J];电影文学;2007年23期
4 马旭;;黄哲伦:挑战霸权话语的他者——对《蝴蝶君》的后殖民解读与反思[J];电影文学;2008年05期
5 查振华;;审美现代性视野下的阿尔托[J];电影文学;2010年02期
6 王正胜;;解析对电影《蝴蝶君》的同性恋误解[J];电影评介;2009年02期
7 严前海;契诃夫剧作中的喜剧风格[J];俄罗斯文艺;2003年06期
8 羌春燕;;不完全的解构:《蝴蝶君》与东方主义[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林婷;对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理论的再认识[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栗镜涵;;浅谈演员与角色的关系[J];北方音乐;201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郑贤军;;论《送菜升降机》中的玩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新宇;山姆·谢泼德戏剧创作中的新现实主义倾向[D];山东大学;2010年
2 刘兴利;山西北路梆子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谢芳;从代表性作家的代表作看20世纪德语戏剧的美学特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谢雪梅;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分形[D];浙江大学;2006年
5 李时学;20世纪西方左翼戏剧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6 陈彩玲;现代语境中的历史剧创作[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7 叶长海;布莱希特与贝克特之后[D];上海戏剧学院;2008年
8 刘欣;论中国现代改译剧[D];上海戏剧学院;2009年
9 范煜辉;意识形态幻象的批判与超越[D];南开大学;2009年
10 张慧敏;中国现代戏剧中的日常生活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珊珊;作为“内容”的语言[D];南京大学;2011年
2 李泽涛;象征主义戏剧艺术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聂奔;热内剧本叙事的同源性结构分析[D];上海戏剧学院;2010年
4 吴晓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5 韩雪;解析品特三部剧作中的权力斗争[D];辽宁大学;2011年
6 尹青峰;曹禺与奥尼尔戏剧“家”的主题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7 吴婷;普契尼歌剧中东方元素的探析[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8 孙念珍;“舞”光“食”色[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林可;论校园戏剧在中国现代戏剧建构中的作用[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武;时空视角下的中国1980年代婚恋话剧文本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何卫华;朱国华;;图绘世界: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教授访谈录[J];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06期
2 杨立;漫话布莱希特与中国[J];文艺研究;1983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爱德华·萨伊德;;《东方主义》新版序[J];书城;2003年10期
2 应雁;新东方主义中的“真实”声音——论哈金的作品[J];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01期
3 谭杰;;一本东方主义的启蒙教科书——解读萨义德的《东方主义》[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7年03期
4 张奕;;《灵感女孩》中的“东方主义”[J];天府新论;2007年S1期
5 周颖菁;;从“自我东方主义”的迷失到反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6 羌春燕;;不完全的解构:《蝴蝶君》与东方主义[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孔瑞;;是“巫婆”,还是“勇者“”智者”?——反思《灵感女孩》中的“东方主义”[J];名作欣赏;2010年15期
8 宁乐;;东方主义文本在《瘦下去》中的应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9 徐薇;;东方主义的解构——论《蝴蝶君》的文化内涵[J];宜宾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邱食存;;美国东方主义——华美文学之缚(英文)[J];海外英语;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兴成;;他者与文化身份书写:从东方主义到“东方人的东方主义”[A];东方丛刊(2001年第1辑 总第三十五辑)[C];2001年
2 王宁;;“东方主义”与“西方主义”:对话还是对峙?[A];东方丛刊(1995年第3辑 总第十三辑)[C];1995年
3 李清;;《唐纳德·杜克》中对东方主义的抵抗[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黄川;;亚瑟·亨·史密斯与东方主义[A];东方丛刊(2002年第3辑 总第四十一辑)[C];2002年
5 刘智欢;;论《女勇士》中的东方主义[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陈瑛;;“东方主义”与“西方”话语权力——对萨义德“东方主义”的反思[A];东方丛刊(2004年第3辑 总第四十九辑)[C];2004年
7 卫景宜;;美国早期华人英语写作与“反话语”[A];东方丛刊(2002年第2辑 总第四十辑)[C];2002年
8 郭跃华;;《蝴蝶君》中的霸权主义意识形态[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金璐;;不完全的解构:黄哲伦《蝴蝶君》中的文化误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刘松涛;黄婷婷;;《蝴蝶君》——沉亡于幻想中的蝴蝶[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捷;用一种东方主义反对另一种东方主义[N];东方早报;2010年
2 刘伟杰;人居文化与商业价值的有机融合[N];中国建设报;2006年
3 孟祥路;水电环境论之“东方主义”[N];中国能源报;2010年
4 思郁 书评人;东方主义的理论困境[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5 祝勇;“另外”一个中国[N];中华读书报;2011年
6 赵稀方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英美文学研究的后殖民颠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姜玉琴 乔国强;葛浩文的“东方主义”文学翻译观[N];文学报;2014年
8 张剑;庞德与中国:“东方主义”和民族身份的建构[N];中华读书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陆昀;业界呼吁反思城市无风格[N];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
10 曾任华新国际集团总裁,,兼上海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裁 现任青岛海尔地产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卢铿;中国建筑要有突破自我的勇气[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于秀娟;反东方主义面具后的东方主义[D];南开大学;2009年
2 刘惠玲;话语维度下的赛义德东方主义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佳寒;“东方主义”的滥觞:希腊古典史家作品中的“他者”形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4 王少娣;跨文化视角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楠;哈金笔下东方主义话语的呈现[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2 王杨;哈金《等待》中的东方主义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3 董静怡;论欧美新移民女作家书写的“自我东方主义”现象[D];厦门大学;2008年
4 徐婧;东方主义观照下现代英美文本中的中国形象[D];西北大学;2009年
5 杨雪;东方主义在《中国佬》中的彰显与消解[D];山东大学;2010年
6 张欣;从“土生族”的东方主义到“新移民”的反东方主义[D];大连外国语学院;2011年
7 张慧慧;后殖民语境下《砖巷》的东方主义倾向[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8 陈景行;反东方主义:后殖民社会中的女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李向梅;东方主义视角下分析《消失的地平线》[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左燕;权力与话语[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2318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231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