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麦克尤恩《爱无可忍》的后现代主义叙事策略

发布时间:2017-11-29 08:03

  本文关键词:麦克尤恩《爱无可忍》的后现代主义叙事策略


  更多相关文章: 《爱无可忍》 麦克尤恩 后现代主义 叙事不确定性 互文性 拼贴


【摘要】:伊恩·麦克尤恩是当代英国最具声望的作家之一。《爱无可忍》是他最好的小说之一。这是一本关于爱情、信仰、恐惧和悬疑的作品。该小说主人公乔和克拉丽莎在目睹了一场热气球事件后,他们的关系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最后因帕里的介入而破裂。在此书中,麦克尤恩探讨了人性中一些我们很少直面的问题。 《爱无可忍》已引起一些评论家的关注,但在中国对该小说的研究仍有待深入。本论文侧重分析该小说的后现代主义叙事特色,即不确定性、互文性和拼贴,旨在更好地把握作家的叙事艺术和创作思想。本论文认为小说中最为显著的后现代主义叙述手法是不确定性技巧的使用。麦克尤恩运用不可靠叙述,非线性叙事和开放式结局等技巧以再现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社会——在那个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缺失信任,他们变得脆弱无助,毫无信仰。从互文性的角度,我们可以发现《爱无可忍》与《创世纪》、《约伯记》和济慈的诗歌等均有互文关系。通过分析互文文本,我们可对小说人物及爱、真理和美等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麦克尤恩主张信仰的力量,批判理性至上的言论。小说中还运用了拼贴的技巧。作品中嵌入不同的小说类型及非小说体裁,表明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且嘈杂的世界里。在后现代社会,人们深受各方面的压力,处处受挫,变得敏感脆弱,越发缺乏相互的信任。在文本细读中,,读者能深切地感受到爱情的脆弱、人性的弱点及人们面对现实的无助。而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以坚定信仰来拯救自己。麦克尤恩提出,“所见即所信”。在充满不确定的世界,我们的视野受制于展示在眼前的事物。信仰即欢愉,唯有信仰才能为人们在物欲横流的嘈杂世界提供一个爱的港湾。
【学位授予单位】:华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561.0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伟;;何以赎罪——评麦克尤恩《赎罪》[J];科技信息;2008年30期

2 李菊花;;论麦克尤恩《星期六》中的交往思想[J];当代外国文学;2013年01期

3 余华;;伊恩·麦克尤恩后遗症[J];作家;2008年15期

4 王翔子;;左手黑暗 右手美丽——品读麦克尤恩名作《水泥花园》的黑暗美学艺术[J];飞天;2010年04期

5 罗媛;;中国伊恩·麦克尤恩研究综述[J];文教资料;2011年34期

6 丁建宁;;赎罪如何可能?——评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J];外国文学动态;2004年06期

7 郭国良;蔡婷婷;;新婚之夜的悲剧——读伊恩·麦克尤恩新作《在切西尔海滩上》[J];外国文学动态;2007年06期

8 张和龙;;宏大而优美的心灵史诗——评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J];外国文学动态;2008年02期

9 舒奇志;;主体的欲望与迷思——解读伊恩·麦克尤恩的《时间中的孩子》[J];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03期

10 叶红;;在切瑟尔海滩上[J];观察与思考;2008年18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康慨;麦克尤恩耶城领奖,强烈批评以色列[N];中华读书报;2011年

2 周志明(教师);麦克尤恩的救赎[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3 王东;麦克尤恩处女作花开南京大学社[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4 早报记者 石剑峰;“这不是以色列外交部设的奖”[N];东方早报;2011年

5 深圳商报记者 刘悠扬;文学巨人在中国遭遇“沉默”[N];深圳商报;2011年

6 黄昱宁;他就是我们自己[N];经济观察报;2012年

7 胡续冬;电影和小说之间的《赎罪》[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8 书评人 李杰邋思郁;麦克尤恩:经典作家如何面对大众读者[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王胡;罗琳、麦克尤恩、胡赛尼同获大英图书奖[N];中华读书报;2008年

10 李菊花;作家该如何组织记忆?[N];文艺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沈晓红;伊恩·麦克尤恩主要小说中的伦理困境[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胡慧勇;历史与当下危机中的伊恩·麦克尤恩小说[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阳;无暇浪漫: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丽莉;伊恩·麦克尤恩小说《赎罪》中的真实[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3 聂玉娟;论伊恩·麦克尤恩小说中的“孤独”[D];南昌大学;2012年

4 韩玉乾;伊恩·麦克尤恩小说《星期六》中的凝视、反抗和移情[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5 杨丽丽;伊恩·麦克尤恩小说中的成长主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6 赵颖钰;在孤独、困惑和遗憾中寻找生命的意义[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峰;超越“影响的焦虑”—论伊恩·麦克尤恩小说《赎罪》[D];湘潭大学;2010年

8 何其方;麦克尤恩小说《星期六》中的冲突与困惑[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9 王倩;拒绝遗忘的布里奥妮:伊恩·麦克尤恩《赎罪》中的虚构[D];复旦大学;2010年

10 杨燕;伊恩·麦克尤恩小说中的“非常态成长”主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2367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2367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4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