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自我的不懈追寻:主体间性视角下的《三个高个子女人》

发布时间:2017-12-08 22:09

  本文关键词:自我的不懈追寻:主体间性视角下的《三个高个子女人》


  更多相关文章: 爱德华·阿尔比 《三个高个子女人》 主体间性 自我


【摘要】:自1958年发表《动物园故事》以来,爱德华·阿尔比笔耕不辍,不断带给读者惊喜。继尤金·奥尼尔、阿瑟·米勒和田纳西·威廉斯之后,他是美国戏剧史上又一位重要的经典剧作家。阿尔比采欧洲荒诞剧派之所长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对人际关系、存在本质、生死等问题格外关注。 主体间性概念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最早由胡塞尔提出,它建立于主体性概念的基础上,强调普遍联系和共同存在。不难发现,阿尔比的剧作十分关注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如:陌生人之间的冲突、夫妻之间的战争、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影响以及内心多个自我之间的协调等。而在阿尔比的“传记”作品《三个高个子女人》中,这种主体间关系的发展得到了更全面的展示。因此,本文以主体间性思想为指导,结合阿尔比与其养母之间的关系,探讨《三个高个子女人》中主人公自我追寻的过程。 首先,论文对阿尔比的戏剧以及个人生活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对国内外有关阿尔比及其剧作的研究进行了仔细的梳理。其次,从主体间性的理论视角出发,论文对《三个高个子女人》中的主体间性思想进行了认真分析。从主体的独立和主体的共存两个方面入手,作者对存在于夫妻、家庭成员、男(性)女(性)等主体之间的隔阂现象进行了考查,揭示了阿尔比所要表达的个体与他者共在的思想。再次,论文分析了该剧主角自我追寻的过程:从自我迷失到觉醒,从虚假的自我到真实的自我;指出:主人公在柳暗花明之后,终于领悟到幸福即在当下,在与他人交往之中的哲理。最后,论文将剧作者对自我的关注和对主体间关系的思考与阿尔比的个人生活经历联系起来考察,从而挖掘阿尔比主体间性思想产生的渊源。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论文最后得出结论:《三个高个子女人》通过描绘人之孤独和理想之黑暗的图景,旨在揭示完满人生来自于和他者交往之中的哲理:借助于剧中女性们的成长经历,剧作者试图告诉观众,幸福即在当下,自我掩藏在他者之影中。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712.07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何震;;荒诞的存在——《谁害怕维吉尼亚·吴尔芙?》中的存在主义[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2 郝妍焱;梦想与梦魇——评《沙箱》和《美国梦》中的“生存”[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申圆;史志康;;交往的困境——评阿尔比剧作《动物园的故事》[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4 郭继德;;美国的现实主义戏剧[J];山东外语教学;1984年03期

5 邹惠玲;论《谁害怕弗吉妮亚·沃尔夫?》的社会批评主题[J];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04期

6 张琳;郭继德;;从《海景》和《山羊》看爱德华·阿尔比的生态伦理观[J];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01期

7 胡开奇;;人类的隔绝与异化——阿尔比“新作”《在家在动物园》[J];戏剧艺术;2011年05期

8 周怡;;破碎的回忆,完整的人生领悟——解读阿尔比的《三个高大女人》[J];外国文学动态;2004年05期



本文编号:12679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2679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1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