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荒原》的爱情表现
本文关键词:论《荒原》的爱情表现
【摘要】:T.S.艾略特是20世纪上叶的诗人,批评家,对现代诗歌贡献巨大。《荒原》是现代派诗歌的经典之作,批评界对其解读不尽其数。本文结合艾略特的诗歌情感理论探索《荒原》中的爱情表现。 引言通过分析艾略特提出的术语“非个性化”、“客观对应物”和“统一感受力”总结艾略特的诗歌情感理论为:诗人应运用创作力和才华通过客观对应物把个人情感转化为诗歌情感从而使诗歌达到思想与情感,理性与感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正文梳理《荒原》中的爱情表现,指出《荒原》看似支离破碎的结构和新鲜的非个性化艺术手法下包含着一个情感的内核,这个情感的内核和诗人的个人情感经历紧密相关。 第一章讲艾略特对爱的理想的追求。艾略特对他的初恋情人的情感在《荒原》中通过客观对应物转化为诗歌情感。他通过春天意象来表达他对理想的爱的渴望,通过玛丽的滑雪橇的经历表达他对理想的爱所带来的狂喜状态的想象,通过风信子女孩来表达理想的爱的形态。 第二章分析爱的失败的原因。精神上,艾略特通过风信子女孩的情人的思想状态和女相士梭甘脱里斯夫人的占卜预言来表达对爱的怀疑,对生活的失望均可导致爱的失败;肉体上,艾略特通过渔王的性无能、西比尔青春美丽的逝去表达不健康的身体造成爱的失败。这里的失败应和着艾略特个人情感的失败经历。 第三章讲爱的失败带给人的痛苦。艾略特在不幸的婚姻中遭受的痛苦在诗歌中也是通过客观对应物转化为诗歌情感:艾略特通过狗的意象、神经过敏的妻子和麻木冰冷的丈夫的对话、疲惫的打字员和满脸疙瘩的职员的场景和莱茵河女儿的传说来说明爱的失败的痛苦会不断地侵蚀人的记忆,折磨人的思想,使人陷入性欲的泥潭中,最终使人失去爱的信念。 第四章讲基督教和佛教可以将人从痛苦中救赎。基督通过牺牲自己为人类赎罪,佛教教导人们应该“给予、同情、克制”。艾略特认为只有通过给与他人同情,同时克制自我,才能获得安宁、爱和幸福,这种思想应和他的非个性化理论。 本文在结论部分指出,尽管艾略特在《荒原》中试图用暗指、碎片化、非个性化和客观对应物等全新的艺术手法来逃避个人情感,但是《荒原》的内核表达的依然是艾略特的个性和情感。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561.072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东;;谈文学与道德[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2 宁乐;甘莹;;《荒原》中神话人物的原型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3 杨绍军;;西南联大学生诗人的创作及其外来影响[J];保山师专学报;2006年04期
4 王颖;;华兹华斯诗歌的现代阐释[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8期
5 万青;;论宗教意识对艾略特诗学的影响[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6 董洪川;中国当代T.S.艾略特研究:现状及走势[J];当代外国文学;2005年01期
7 杨亦军;死亡与拯救——《荒原》解读之一[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8 吴微;张喜丰;;托·斯·艾略特《荒原》中的女性观[J];飞天;2009年22期
9 吴微;;《荒原》中的拯救意识——从神话原型批评的视角出发[J];飞天;2010年02期
10 夏世勇;;焦虑意识下的人性呼唤——王松中篇小说略论[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华;美国黑色幽默作家的元小说创作[D];吉林大学;2012年
2 江艺;对话与融合:余光中诗歌翻译艺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江玉娇;T.S.艾略特“秩序”理论批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苏艳;回望失落的精神家园:神话—原型视阈中的文学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5 王刚;漂游在现实与虚幻之间[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6 周锋;中国现代知性诗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7 赵晶;艾略特诗歌中两性关系的异化与重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8 郭磊;救赎之道:T.S.艾略特诗歌中的创伤主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9 刘红霞;哈代小说和诗歌的关系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3年
10 陈学谦;诺贝尔文学奖美国获奖作家作品之环境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怡;文学全球化视野中庞德、艾略特与中国新诗意象的汇通[D];海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贾晓珍;现代英国文化保守主义文论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赵娜;艾略特主要诗歌中的意象观[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宋洋;感应系统理论美学视域下的艾略特诗歌[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高静;在荒原中跋涉——艾略特的《情歌》和《荒原》两首诗的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6 卢云;从《荒原》看艾略特文学理论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7 李金红;论泰瑞西斯在《荒原》中的作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8 戴伟平;诗歌翻译与现代性[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宋乃康;现代主义诗歌理念的完美体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王照岩;[D];浙江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2854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285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