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对《红字》中隐喻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7-12-15 04:26

  本文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视角下对《红字》中隐喻的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认知语言学 《红字》 隐喻


【摘要】:霍桑的《红字》一经发表,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反响和文学研究者的高度重视。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和隐喻的视角出发,对这部优秀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作品进行解读,对其中的隐喻进行分析,全面论述《红字》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森林"、"绞刑架"和"红字"的隐喻特征,深化人们对小说的认识和理解。
【作者单位】: 硅湖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分类号】:I712.074
【正文快照】: 引言《红字》这部小说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构思新颖,手法独特,标志着美国长篇小说创作上的一个重大突破,被认为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浪漫主义作品,更是被誉为“美国第一部象征主义小说”,并凭借它作者赢得了一代“象征主义大师”的称号。与此同时,该书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兴趣,对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甘文平;惊奇的回归──《红字》中的海斯特·白兰形象解读[J];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洪波;向晓红;;英语言语失误的认知因素和心理机制——“He-She,His-Her”运用的个案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2 张文凤;;语言模因在传统外语教学模式中彰显特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曹朝文;;浅议语言习得机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4 熊乐;;论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语言失误[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9期

5 胡湘娇;;英汉逻辑式的wh-提升[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2期

6 徐静;赵宏伟;;英语交际能力调查及学习策略探析[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5年04期

7 王斌;郭俊琪;;新兴外来语失译现象解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苗艳;;红字“A”——贯穿小说之线[J];长城;2009年02期

9 张明霞;;《简·爱》与《红字》宗教化爱情观比较[J];长城;2009年06期

10 孙琦;;英语比较句式特征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omskyan Transformal Linguistics and Hallidayean Functional Linguistics[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孙艳;;浅议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3 徐洁;;言语行为理论与系统功能语法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4 李清清;;语篇分析隋景喜剧《武林外传》中的幽默[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林彦;;语篇分析在英语阅读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曾贤模;;A Discussion on the Definition Of English Aspect[A];贵州省外语学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翔;中国英语学习者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夏雪融;汉—英双语儿童语码转换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姚春林;汉语母语大学生英语空间介词习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史宝辉;汉语普通话词重音的音系学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5 张清;法官庭审话语的实证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6 邹琼;对话与理解[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爱华;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文学译者批评的理论探索[D];山东大学;2012年

8 赵婷;语域理论视角下的幽默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玛丽(Maria Yastreblyanska);汉语与乌克兰语的重音和节律结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许家骏;叙事小说分析方法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应丽娜;中国青年拒绝策略语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任芝;请求言语行为的俄英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崔有为;以利奇和顾曰国为代表的英汉礼貌原则比较研究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郭婧;英汉校内通知信息流模式的对比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旭;基于语料库对英语动词后缀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李庆;一项关于隐性文体知识的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王颖迪;《茶馆》中隐喻翻译的认知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8 吴元珍;英语层级反义词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黎f;立法语篇权力关系研究:批评性视角[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博;女权主义批评视角下的海斯特·白兰[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祥斌;接受美学与《红字》的未定点[J];湖北三峡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2 丁芸;《红字》探索的哲理命题[J];台州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3 任晓晋,魏玲;《红字》中象征与原型的模糊性、多义性和矛盾性[J];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01期

4 李玲;《红字》中象征手法探究[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5 冯红丽,王德利;简析霍桑《红字》中的珠儿[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6 蒙雪琴;论《红字》的矛盾艺术手法[J];青年探索;2003年06期

7 鲍明捷;析《红字》中的象征手法[J];江汉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8 唐春华;霍桑《红字》中的圣经文学元素[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9 王者会,郭永朝;也谈《红字》中主要角色的象征意义[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10 朱新平;从《红字》中的人、神关系解读霍桑的写作意图[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希;;迪默斯德尔的悲剧和基督教堂的衰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尚云英;;华裔美国女性身份的重构策略——论《女勇士》的中国文化改写[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祝朝伟;居然有这样翻译的“红字”[N];光明日报;2002年

2 ;不食人间烟火的传奇[N];文学报;2003年

3 苏童;他们活活被“轻”压死了[N];深圳商报;2003年

4 管舒宁;移不走的苦难[N];中华读书报;2001年

5 李保军;完美的讽刺[N];中华读书报;2005年

6 陈满华;淘尽黄沙始见金[N];中国邮政报;2003年

7 梅子涵;让孩子进入“秘密花园”[N];文汇报;2003年

8 田夫;将亲人般关注的力量投向大自然文学[N];文艺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亓志梅;《红字》中的多重空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龚超;无尽的《红字》[D];苏州大学;2010年

3 李涛;生态批评视域下霍桑的《红字》解读[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4 巫绍华;《红字》中的人文主义清教观[D];南昌大学;2011年

5 刘微;《红字》的原型探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沙沙;论《红字》中的伦理两难与选择[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菁菁;对《红字》主人公海斯特·普林和亚瑟·丁梅斯戴尔的历史原型分析[D];内蒙古大学;2010年

8 卫奎萍;评价理论视角下《红字》中的人物塑造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9 杜文;对《红字》中新英格兰因素的探究[D];内蒙古大学;2013年

10 高运艳;《红字》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D];华北电力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2906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2906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b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