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女人》看“人生的可能”
本文关键词:从《一个女人》看“人生的可能”
【摘要】:有岛武郎的小说《一个女人》从1911年1月开始至1919年6月为止,,历时约九年完成。这九年几乎覆盖了有岛武郎的整个创作生涯。作为《一个女人》前身的《一个女人的一瞥》是有岛武郎成为白桦派以后首次发表的小说,《一个女人》整部作品发表以后,除了小说《星座》的中断以外没有其他作品。从这一点来看,《一个女人》这部作品可谓是有岛武郎文学创作的开端与结尾。 本论文就《一个女人》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有岛武郎创作《一个女人》的意图所在的“本能”进行了分析,也就是围绕主人公叶子的“本能”进行了探讨。并且关注了《一个女人》的广告文,明确了想通过“丑”和“邪”来追求“人生的可能”的作者的创作意图。该论文不只是停留在“本能的生活”这一大范围上,而是更加深入作品,对叶子的“本能”进行了具体分析。 以有岛武郎所说的“本能”为视角,认为通过叶子所表现出来的“本能”可以具体地分类为“对男性的爱”和“对男性的憎恶”。叶子“对男性的爱”是有岛武郎的“一元论”思想文学化的体现,“一元论”思想是以“灵肉一体”的“爱”为代表。并且,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明确了叶子是通过对木部的爱进行了“本能的觉醒”,与仓地追求着“灵肉一体”的“本能的爱”。“对男性的憎恶”把其形成背景归于明治的家长制基督教社会从而进行了分析。广告文中的“丑”和“邪”解释为家长制基督教社会背景下“本能的生活”的体现。人们接受其为“丑”和“邪”的原因归为叶子所处的社会。并且通过对作品的分析了解到,叶子憎恶木部的家长制性格,而且一开始就排斥作为基督教徒的木村,并表现出对木村的憎恶。 最后的结论认为,在家长制基督教社会中叶子贯彻了“对男性的爱”和“对男性的憎恶”这两种本能的生活。这即象征了独具匠心的生命本质和与时俱进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暗示着有岛武郎所追求的“人生的可能”。比起社会规则,有岛武郎更重视个人的性格,并且相信其会使人生取得进步。叶子虽死,但有岛武郎对“人生的可能”的追求却没有随之终止。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313.0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舒林;;从《一个女人》及其他作品看有岛武郎的生死观[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1期
2 王凤莉,李莉;有岛武郎和《一个女人》悲剧的必然性[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5期
3 汪徐莹;;从《一个女人》浅析有岛武郎的女性观[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10期
4 王吉鹏,于九涛;鲁迅与有岛武郎的思想比较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高鹏飞;有岛武郎文学的批判性格[J];外语学刊;1997年01期
6 刘杰;;有岛武郎笔下的叶子与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之比较[J];文学教育(中);2011年10期
7 刘立善;爱是夺取,还是奉献——论有岛武郎《爱是恣意夺取》[J];外国文学评论;1997年02期
8 张蕾;;迷失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有岛武郎”[J];日语知识;2007年11期
9 中井政喜;《奔流》介绍的三位日本、东北欧作家[J];新文学史料;1994年04期
10 小川利康 ,王惠敏;关于汉译有岛武郎的《四件事》——从《现代日本小说集》所载译文谈起[J];鲁迅研究月刊;1993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延寿;;犯罪学关注人性[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王秀华;孙磊;;情感化设计[A];2006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首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陈占彪;;对“低俗化文化”的三种错误认识[A];科学发展观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五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9)[C];2009年
4 李倩;胥筱云;付新伟;;傣医诊断观、治疗观形成源流初探[A];全国第十一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曹祖明;;价值是生命欲求的函项[A];价值哲学发展论[C];2008年
6 陈益;;高端激光美容求美者心理解析[A];第七届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李双艳;;自我之困境——浅析剧作《天边外》中人物的悲剧[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秦秀春;;人类犯罪的起源及控制——从达尔文《人类的由来》说起[A];犯罪学论丛(第一卷)[C];2003年
9 皮艺军;;本能异化——关于犯罪本源的新思考[A];犯罪学论丛(第一卷)[C];2003年
10 谢勇;;社会矛盾、本能异化及犯罪学方法论的更新[A];犯罪学论丛(第一卷)[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段菁菁 黄宗治 马扬;“最美妈妈”:我只是出自妈妈的本能[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2 ;王帅:基于本能完成理想[N];经济观察报;2011年
3 王朝明;少些“本能” 多些养成[N];人民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邵斌;我们本能飞得更高[N];大众科技报;2000年
5 南方周末记者 陈明洋;“我本能地觉得我要OFF”[N];南方周末;2011年
6 哲学所 张天行;朴实的志向[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7 记者 李建平;党校生动一课:遇危机,如何战胜本能放松自己[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8 媒体工作者 殷爽;救人先普法自保,反衬道德“本能”之伤[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9 简兮;在人性与本能之间[N];文艺报;2001年
10 钟叔河;日记完全是“为私的”[N];北京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苗雪红;论儿童的精神成长[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建成;桑塔格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仇敏;论诗性主体[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谭杉杉;亲子观视域中的有岛武郎小说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东;从“思想之流”到“纯粹经验”[D];吉林大学;2011年
6 崔增宝;从“精神分析”到“精神分裂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7 王月涛;基于主体意识层次的纪念性建筑创作方法建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全丽娜;从《一个女人》看“人生的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2 沙曼;有岛武郎现实主义的转变[D];吉林大学;2013年
3 崔耀琦;有岛武郎与《爱是恣意夺取》[D];黑龙江大学;2011年
4 王珩;论有岛武郎“本能主义”思想的局限[D];黑龙江大学;2013年
5 方阳;有岛武郎与日本近代女性解放[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黄述新;有岛武郎与鲁迅创作观念之比较[D];延边大学;2007年
7 张雷;有岛武郎与《该隐的后裔》[D];黑龙江大学;2008年
8 郑倩;有岛武郎童话中的儿童形象[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9 张昊;鲁迅と有岛武郎[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代路;《雁》中小玉的自我觉醒[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12988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298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