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子新编:《亨利四世》哈尔与成长的自我延迟
本文关键词:浪子新编:《亨利四世》哈尔与成长的自我延迟 出处:《山东外语教学》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从《亨利四世》(上部)第一幕第二场哈尔"我完全知道你们"的独白入手,分析哈尔的成长所面临的两重危险和他的成长模式。在父权的遏制和同辈的压力这双重的危机下,哈尔的成长方式并非如他所说为了"让众人惊叹",而是他面对危机的唯一选择。哈尔选择自我隐藏,借助浪子的形象重构自我,有意延迟了成长,最终成功踏入成人社会,这也显示出早期现代英国文化有将"少年人转变为成人"这一过程有意拉长的趋势。
【作者单位】: 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561.073
【正文快照】: 1.0引言近年来,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亨利四世》成为了国内外莎学界研究的新热点。对于哈尔的成长过程,尤其是其人格的前后矛盾,评论界争议颇多。“莎士比亚的哈尔不仅是个王子,还是个伪装者”,理查德·J·贝克(Richard J.Beck)说的没错。“亨利五世是一个表演家,是一个表面君主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武建奎;;伊拉斯莫和平主义思想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8期
2 林芊;;试从《蒙田随笔全集》论蒙田的历史观[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徐卫;;解读信托法律关系中的信任[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苏丽萍;;伊拉斯谟的和平主义在其教育思想中的体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9期
5 夏继果;论埃利奥特的绅士教育思想[J];齐鲁学刊;2005年03期
6 李欢乐;;王子的法律教育——解读福蒂斯丘的《英格兰法礼赞》[J];私法;2011年01期
7 李冲锋;;领导者道德:美良论与中性论[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8 陈钗;;《居鲁士的教育》体裁考析[J];文教资料;2013年1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鲁明军;;谁之批判?何种现代性?——当代艺术批评的价值重思与实践检省(1990-)[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小勇;维柯教育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2 卢少鹏;自由与共和国的创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熊和平;课程与生活[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钊;当代中国和平理论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年
5 王小茉;法国文艺复兴:弗朗索瓦一世时期枫丹白露派的装饰艺术[D];清华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蕴;蒙田《随笔集》的政治哲学意蕴探微[D];河南大学;2011年
2 林茂申;马基雅维里《君主论》之“新君主”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 戚志勇;小学生情感素养干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黄凌;《乌托邦》与圣经暨莫尔的宗教观[D];河南大学;2006年
5 林吉辉;为现代国际关系奠基的自然法[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6 薛文宁;马基雅维里的共和政治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赵辉;伊拉斯谟的基督人文主义教育观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8 秦晓磊;战争与正义—从西方战争伦理看正义的蜕变[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9 任建辉;培根“伟大的复兴”的政治哲学解读[D];南京大学;2013年
10 刘笑;宪政的超验之维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克勤;谈谈福斯塔夫形象[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2年02期
2 吴佩娟;没落的封建贵族——福斯塔夫和贾瑞比较[J];外国文学研究;1991年03期
3 徐克勤;;莎士比亚闹剧初探[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年05期
4 张念;《亨利四世》:诗人眼中的历史[J];甘肃社会科学;1997年02期
5 邓荫金;;热情与冷静之间——浅析莎士比亚笔下的喜剧人物福斯塔夫[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年09期
6 傅波;;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用另一种眼光看福斯塔夫与阿 Q[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7 徐克勤;《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创作特色漫议[J];齐鲁艺苑;1994年01期
8 哈罗德·布鲁姆,张龙海;体现在作家身上的作品——传记批评系列总引[J];南方文坛;2002年03期
9 娄素琴;;莎士比亚笔下福斯塔夫的狂欢性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10 马征;论福斯塔夫和拉摩的侄子所体现的喜剧精神[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朝翔;;莎士比亚与战争[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学文化的对话与共生”外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臧天婴;;莎士比亚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3 陈少辉;;莎士比亚与司马迁死亡观比较[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4 颜学军;;马洛“欲望”戏剧的伦理维度[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颜红菲;;莎士比亚悲剧的伦理冲突与审美现代性[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宋德发;;道德的相对性与历史性——解读《葛特露和克劳狄斯》的伦理意蕴[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桑迪欢;;卡夫卡的话语世界——从《城堡》看卡夫卡的语言特色和叙事结构[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叶丽贤;;文化建构与自我意识:论奥赛罗在威尼斯社会中的“种族他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梁文霞;;《女勇士》:从文化冲突到文化融合——由“白虎山”中窥见一斑[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0 索晓海;;麦克白与仇虎的谋杀[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蔺海波;莎士比亚:英国文化的象征与骄傲[N];中华读书报;2001年
2 兰守亭;被通俗化的莎士比亚[N];中华读书报;2004年
3 易沉;莎士比亚诗作的出版历程[N];中华读书报;2002年
4 通讯员 杨英姿邋记者 余传诗;《读莎士比亚》:王元化88岁生日收到最可心的礼物[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子雨;说不尽的莎士比亚[N];中华读书报;2008年
6 高峰枫;莎士比亚“人生如舞台”的比喻[N];中华读书报;2003年
7 余凤高;哈姆莱特父亲的死[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李国文;汤显祖和莎士比亚[N];中华读书报;2007年
9 吴弘毅;世俗气息和历史真实[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孟夏;用中国人的眼光看莎士比亚[N];光明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辛雅敏;20世纪莎士比亚批评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2 宋海萍;文化性与生物性的对抗:生物—文化批评视角下的莎士比亚古希腊罗马剧[D];西南大学;2013年
3 徐畔;拓扑心理学认知空间下的莎士比亚十四行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4 范若恩;麻木的群氓文学流变视野中的《裘力斯·凯撒》群氓场景反思[D];复旦大学;2012年
5 刘继华;欢乐中的深刻:莎士比亚喜剧《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6 陈茂庆;戏剧中的梦幻[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高莲芳;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与《圣经》的互文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8 王玉洁;莎士比亚:原初女性主义者还是厌女主义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李新亚;阐释爱情故事内涵的语言巨匠:莎士比亚《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罗密欧与朱丽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10 张鑫;济慈追寻经典化之路与浪漫主义后世书写传统[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晓霞;哈尔王子的两个世界:论《亨利四世》的双重性[D];苏州大学;2011年
2 刘建辉;莎士比亚《暴风雨》隐喻探析[D];苏州大学;2010年
3 宋艳;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地位[D];安徽大学;2005年
4 徐剑莹;莎士比亚喜剧中的爱情故事[D];安徽大学;2006年
5 张霞;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戏剧性特征[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董莉;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管窥其诗学思想[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娄立国;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爱的主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马春丽;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多重复义[D];西南大学;2007年
9 陈秋玲;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超自然因素[D];西南大学;2008年
10 陈丽勤;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戏剧文本中的自然场景意象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143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314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