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当代英雄》文本意义再生机制解析

发布时间:2017-12-26 12:13

  本文关键词:《当代英雄》文本意义再生机制解析 出处:《俄罗斯文艺》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莱蒙托夫 《当代英雄》 文本 符号学


【摘要】:本文以塔尔图符号学派的代表人物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为研究方法,从叙述主体的转换、符号圈的不匀质性、界限性三个方面,对莱蒙托夫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重点揭示该文本的意义发生器、创造性功能和交际功能,从而发掘该文学经典的意义再生机制,以期对我国文学批评界解读文学经典,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优势学科代码20110101)的科研成果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俄苏文学批评理论史研究”(11BWW00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512.074
【正文快照】: 在纪念19世纪俄罗斯著名作家莱蒙托夫诞辰200周年之际,人们往往首先会想到作家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当代英雄》。[1]虽然这部传世之作已经出版了一个半世纪多之久,然而,无论是当今的文学批评界,还是大学的文学课程,均还在津津乐道地谈论着这部篇幅不长的文学经典。究竟是什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金亚娜;;奇崛艺术世界的宏远历史投影——纪念莱蒙托夫诞辰200周年[J];俄罗斯文艺;2014年03期

2 黄晓敏;;莱蒙托夫创作中的圣经主题研究[J];俄罗斯文艺;2014年03期

3 袁蔚;《当代英雄》叙事角度解读[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吴哲;现代俄语词汇的多义性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5年

2 邱静娟;继承与超越[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时国炎;俄苏文学视野下的路翎研究论纲[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牛丽红;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译[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5年

3 Винокурова Дария;文学翻译中的文化信息转换[D];黑龙江大学;2007年

4 杨梅;试论夏目漱石后三部曲中“多余人”形象[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潘玲;列夫·托尔斯泰小说中的高加索主题[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6 邹存芳;俄罗斯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嬗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英华,张纪英;论文学翻译之“误读”[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陈海飞;;试论文本意义的可知性[J];许昌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3 苏莹;;文本观与翻译标准研究——从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文本观看文学翻译标准[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潘德荣;;理解方法论视野中的读者与文本——加达默尔与方法论诠释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5 李瑞;;解析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以唐·巴塞尔姆的短篇小说《玻璃山》为例[J];文教资料;2008年33期

6 熊艳;;探寻不同译本出现的成因——文本意义与译者视域[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李小海;;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下的英语文学教学[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6年04期

8 托尼·本内特;黄驰;强东红;;文本、读者、阅读型构[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6年00期

9 唐芙蓉;;论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10 翁德珍;李菁;;从意向性理论看翻译中语言的本质和文本的阐释[J];外语教育;2009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宗晓艳;;引领学生走入文本[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淑花;;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与古典著作解读的批判[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3 刘广标;;个性化阅读与理解文本[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4 吴文虎;黄桂萍;;草根文化浪潮里的声像本质——播客社会文本的意义解读[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杨四平;;梁小斌:诗意的思考——解读《独自成俑》和《地主研究》[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6 彭启福;;理解、解释的限制与批评的自由——对赫施新方法论诠释学的一种解读与批评[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7 王阳;;模态逻辑·形式语义·文本符号[A];2003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3年

8 汤成君;;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指导[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年

9 周险峰;;文本理解的张力:中国古代儒家教育智慧的解释学视角[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徐国荣;;亲近“白纸黑字”:谨防阅读教学平面化[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金梦兰;文本意义与文学诠释[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晓辉;影像都梁[N];光明日报;2008年

3 许彦达;朗读不是鹦鹉学舌[N];中国教师报;2005年

4 邵丹;香格里拉:高原上的蓝水与石头[N];中华读书报;2010年

5 宗鄂;重点和专题创作仍需适当扶持[N];人民政协报;2003年

6 雷平阳;从阅历中来[N];文艺报;2010年

7 江苏海安教师进修学校附小 刘卫锋;今天,我们该怎样教语文[N];中国教育报;2008年

8 山东省宁阳县鹤山乡中心小学 尹承香;走进人物的心灵[N];学知报;2011年

9 常青;对“打工文学”称谓的两点质疑[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10 龙扬志;专家学者研讨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N];文艺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海飞;论理解——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解释学重建[D];苏州大学;2004年

2 宋先红;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语言形式与文本意义的关联研究(1917-1949)[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慕君;阅读教学对话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覃世艳;后现代主义解释学批判[D];苏州大学;2006年

6 周险峰;教育文本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凌晨光;交流话语与文学批评[D];山东大学;2007年

8 曹海东;朱熹经典解释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陈历明;翻译:作为复调的对话[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10 董丽云;重建文本阐释的约束理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柴凤英;文本意义的阐释与建构[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伟;和谐世界的理念架构[D];厦门大学;2007年

3 陈由鹏;阅读期待视野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4 杨帆;文本意义的自主建构:语文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5 林怡;视点—文本意义的生成[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6 孙松梅;初中语文新课程情感教学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屈凯;20世纪西方文本意义的阐释模式[D];黑龙江大学;2008年

8 陈建生;多元·有界[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9 潘晨曦;电影片名的互文式翻译[D];东南大学;2005年

10 游灵燕;论“生—本对话”的阅读教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372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3372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3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