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富岳百景》中“再生”之成败
本文关键词:论《富岳百景》中“再生”之成败 出处:《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太宰治 《富岳百景》 战争 再生 朴素 单一表现
【摘要】:《富岳百景》作为太宰治前期和中期的转折期作品,以及作为在战争背景下诞生的作品,笔者认为其极具研究价值。以往的研究中普遍论及了“我”的再生问题,但往往将“我”的再生同太宰治的人生联系起来进行研究。而本论文特意排除这一因素,将《富岳百景》一文还原于战时背景下,结合时代话语,来考察作品主人公“我”的再生的达成及内含的危机。 本论文首先从生活方面对“我”的再生进行文本分析,考察富士诸景和“我”的心境的关联,从而梳理出主人公“我”走向积极向上的人生道路的过程。不仅如此,“我”还努力建立朴素的家庭,积极发现温暖的人情。从作品的主题“再生”,以及文中多次出现的时代话语中可以看出,太宰治对同时代的主流话语有一定的关注度,并把它运用到了《富岳百景》中。 另一方面,“我”的再生并非一蹴而就。之中,“我”的缺乏自信,迷惘逃避等心理也是不可否认的,这使得“我”的再生有了一种危机的暗示,与时代所推崇的没有破绽的再生物语有了一定的偏离。从中可以看出太宰治对当时的时代话语虽然表示了顺应,但同时也表示了一定的抗拒和委婉的拒绝。 其次,从工作方面考察了作为小说家的“我”的再生。《富岳百景》中提出的文学目标“单一表现”,即把“那些朴素的、自然的以及鲜明简洁的事物”一瞬间捕捉下来写在纸上,,正符合当时的主流话语。“单一表现”的提出表现出太宰治顺应时代的一面。 但同时,太宰治又描述了富士之景和人之情的双面性,使得“我”所追求的“单”一表现显出复杂性,最终导致“我”一部作品也没有完成,空手下山。这又和时代所推崇的没有破绽的再生有很大的偏离。从中可以看出太宰治对战时千篇一律的作品的批判,以及对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的追求。这反而成就了《富岳百景》一文。 综上所述,聚焦于《富岳百景》的“再生”主题,可以看出太宰治对当时的主流话语有一定的关注度,并将其运用到了作品中,表示了对时局的顺应,因此《富岳百景》才在不合时局的文学作品频频被禁售的背景下顺利发表。但是另一方面,太宰治对当时的主流话语并非百分之百顺从,这可以从主人公“再生”过程中既肯定又否定的矛盾心理中看出。太宰治笔下的主人公虽然踏上了再生之旅,但明显只完成了一半目标。这样的再生物语明显偏离了时局所要求的完美再生物语,从这里可以看出太宰治对时代主流话语的质疑以及逃离标准化的心理。
[Abstract]:"Fujiyama" as Taijae Ji in the early and middle stage of transition period works, as well as the birth of the wa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work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great research value. In previous studies, the rebirth of "I" was generally discussed, but the rebirth of "I" was often studied with Taijae Ji's life. This paper specifically excluded the factor of the "Fujiyama" a reduction in wartime background, combined with the time words, to examine the intron and the protagonist reached the "I" of the regeneration of the crisis.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313.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晓煌;;太宰治与他的文学再评价[J];博览群书;1999年03期
2 陈希我;;太宰治的“生”、“罪”、“死”[J];名作欣赏;2010年10期
3 川村凑 ,董炳月;《惜别》论——“大东亚之和睦”的幻影[J];鲁迅研究月刊;2004年07期
4 孙维才;;自我否定与生存的软弱性——评析太宰治[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5 牛伟;;从《奔跑吧,梅洛斯》中解读太宰治的绝望感[J];青年文学家;2009年21期
6 张蕾;;堕落天使——「太宰治」[J];日语知识;2008年08期
7 一鸥;孙维才;;太宰治的生活与创作[J];日本学论坛;1985年02期
8 李先瑞;;太宰治和他的晚期创作[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9 赵苗;;太宰治的《惜别》与鲁迅[J];黑龙江史志;2010年11期
10 王继军;;须知人间有绝境——读太宰治[J];学习博览;201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先科;;试析《默市》中对“私”的超越[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于进江;;大江健三郎早期文学活动轨迹探源——《奇妙的工作》问世为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3 袁国兴;;“身份”的困扰:关于郭沫若研究的一点思考[A];郭沫若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C];2000年
4 何休;;身份的转换及其在政治与艺术之间的艰难选择——论何其芳现象(下篇:1942—1977)[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5 魏萍;;显像发展话语中不可见的农民——在当代语境中看纪录片《伞》[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6 徐艳玲;;原苏共执政的教训:一种全球化视角的省察[A];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共产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7 刘嘉韵;;《宇治拾遗物语》的特征之我见——围绕孔子故事流传与演变[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卢娟华;;悠悠寸草心——论胡辛创作的故园情结[A];中国小说研究[C];2003年
9 薛晨;;论安全的心理涵义与“9·11”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转变[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10 黄修己;;略说郭沫若与20世纪中国文化[A];郭沫若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相乐;被历史伤痕“谋杀”的太宰治[N];华夏时报;2011年
2 李长声;太宰治的樱桃[N];东方早报;2011年
3 董炳月;《惜别》与“太宰鲁迅”[N];中华读书报;2006年
4 孙郁;“最初的文明患者”[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5 刘柠;名作家情死事件与周刊杂志的功罪[N];东方早报;2011年
6 [日]川村凑 《环球时报》记者周晓苹采写;日本女作家:反叛封建家庭制[N];北京日报;2001年
7 陈东东;片段仙台[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8 戴铮;日本人洗澡读书两不误[N];中华读书报;2004年
9 王静;“要写人世间的感情”[N];文艺报;2010年
10 吉井忍 自由撰稿人;从春夏读到秋冬[N];南方周末;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安载鹤;日本近代以来《聊斋志异》的受容及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伟忠;现代中国文学话语变迁与中学语文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江红英;中国新时期知青小说叙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黄芙蓉;论汤亭亭文本对国家叙事话语的重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勾艳军;日本近世小说观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6 张玉红;佐拉·尼尔·赫斯顿小说中的民俗文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李天程;革命、历史、人道与文学——孙犁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汪俊文;日本江户时代读本小说与中国古代小说[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晓丽;论《富岳百景》中“再生”之成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2 赵松娟;太宰治的『竹青』与蒲松龄的《竹青》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3 王秋君;太宰治女性独白体作品的解析[D];黑龙江大学;2010年
4 王秀梅;太宰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5 王建升;试论太宰治文学中“恍惚与不安”的情结[D];外交学院;2011年
6 李彦霞;试论“母亲”对太宰治的影响[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1年
7 李现凤;太宰治文学主题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蔡菁;窥探太宰治文学中的精神压力[D];南京大学;2013年
9 刘丽娜;解读太宰治及《人间失格》[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10 蓝春敏;论太宰治的女性独白体[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389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338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