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永恒的“现在”与光明的“未来”——艾略特与唐祈诗歌中的“时间”之比较

发布时间:2017-12-27 12:33

  本文关键词:永恒的“现在”与光明的“未来”——艾略特与唐祈诗歌中的“时间”之比较 出处:《中国比较文学》201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唐祈 《时间与旗》 《四个四重奏》 历史决定论 基督教


【摘要】:唐祈的《时间与旗》受到了艾略特以"时间"为思考焦点的名作《四个四重奏》的影响。《时间与旗》借用了艾略特对抽象观念(尤其是"时间")的一些表现手法;但是与艾略特所立足的基督教时间观有别的是,《时间与旗》反复强调的其实是一种历史决定论和乌托邦意识的结合体,这一点与同时代的很多左翼诗人是一致的。虽然《时间与旗》模仿了艾略特关于"时间"的一些表现手法,但是在唐祈与艾略特的文化"对话"中,他不仅显示出自身的民族认同和历史记忆,更表现出一种与艾略特明显有别的时间观和历史意识,即直线进步的时间观,与乌托邦联姻的历史决定论。唐祈期待着政治变局来解救屈辱、黑暗的历史,这种乐观期待使得他忽略了对诗歌的伦理态度的审思和艺术表现的研磨。
[Abstract]:Tang's "time and flag" was influenced by Eliot's "Four Quartets" with "time" as the focus of his thinking. "Time and its" borrowed from Eliot (especially of the abstract concept of "time") the number of ways; but with Eliot based on the Christian concept of time is different, "time and its" repeatedly stressed is actually a combination of history and utopian consciousness, many left-wing poets at this point with the same time is the same. Although the "time and its" imitation of the expression on the "time" of Eliot, but in the Tang Qi and Eliot's "cultural dialogue", he not only shows its own ethnic identity and historical memory, show a more distinct and Eliot time view and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namely linear progress the concept of time, and Utopia marriage history determinism. Tang looked forward to the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to rescue the history of humiliation and darkness. This optimistic expectation made him overlook the ethical attitude towards poetry and the lapping of artistic expression.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新诗研究所;
【分类号】:I106-03
【正文快照】: 唐祈(1920-1990)是“九叶”诗人之一,其代表作《时间与旗》(1948)是1940年代一首重要的长诗。这首诗明显地受到了1948年唐n\翻译并发表于《诗创造》的《燃烧的诺顿》(《四个四重奏》的第一篇)的影响。①唐①发表于《诗创造》第1卷第10辑(1948年4月),同辑中刊出的还有史本德(St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志鹏;;“自然的权利”与权利理论的发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2 方刚;名称来源问题的哲学意蕴——论柏拉图《克拉底鲁篇》对名称来源问题的探讨及其哲学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3 肖德生;;胡塞尔对主客观时间关系的确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刘彦顺;妙玉新论——对妙玉的精神分析解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5 石红星;论作为人性提升两大支撑的法律与道德[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6 梁工;;圣经诠释学早期历史论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7 刘桂兰;;美丽总令人忧愁——废名与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8 刘媛;;生命轻重再思考——重读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9 沈洋宇;;堕落中的超越——解读《习惯死亡》中的畸形情爱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10 阎桢;;解读《寻找格林先生》中的犹太文化要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顾晓伟;;历史学的中庸之道:融通“历史解释”与“历史表现”的尝试——重思“亨佩尔-德雷论战”的现代意义[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杨泰峰;;影响非洲现代化的因素浅析[A];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丛书第二辑——非洲变革与发展[C];2002年

3 蒋登科;;陈敬容:从迷茫、抗争到自信[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4 霍俊明;;“还有什么色彩留在这片荒原?”——1957年的穆旦或一个时代的灵魂史[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5 刘萍;;也谈“美从何处寻?”[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向东;中日传统家具文化比较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2 李笑频;民族民间艺人生活的苦乐原则[D];云南大学;2010年

3 徐先玉;世界的语言概念化[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燕燕;梅洛—庞蒂具身性现象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王萍;凝视自然的心灵书写[D];吉林大学;2011年

6 蒋馨岚;传统与超越: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的价值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邵南征;社会道德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张昆;渗透数学观念的教学设计方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张洪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的利益博弈[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雪梅;中国现代小说的音乐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红刚;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公共产品的整合与开发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宋明珠;米兰·昆德拉小说叙事形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周恬;中国体育道德失范的发展过程、成因及对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刘波;天国的世俗关怀[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邹兰兰;刘恒创作综论[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钟海英;叙事时距和时序艺术化操作背后的那座认知冰山[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唐洁;流浪方舟[D];江南大学;2010年

9 余雪玲;重返伊甸园[D];南昌大学;2010年

10 叶晔;儿童孤独和儿童文学中的孤独浅探[D];南昌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冰;论艾略特《四个四重奏》的音乐结构[J];中州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2 蒋洪新;印度思想与《四个四重奏》探幽[J];外国文学研究;1996年02期

3 蒋岱;现代神话的错位呼应:从《荒原》走进《四个四重奏》——兼论T·S·艾略特的意象、经验化合术[J];国外文学;1998年04期

4 刘立辉;《四个四重奏》主题结构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1997年03期

5 蒋洪新;艾略特《四个四重奏》与基督教思想[J];外国文学研究;1997年03期

6 邵萍萍;;《四个四重奏》与艾略特对人类苦难的探索[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邵萍萍;;《四个四重奏》浅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8 蒋洪新;论艾略特《四个四重奏》的时间主题[J];外国文学;1998年03期

9 刘立辉;艾略特《四个四重奏》的文体特征[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5期

10 虞又铭;;论《四个四重奏》“时间”的意义[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方磊;世界就是荒原[N];中国保险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郭磊;救赎之道:T.S.艾略特诗歌中的创伤主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邓丽君;《四个四重奏》中自然意象的多维解读[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2 吴毅;走向有序世界—艾略特《四个四重奏》的宇宙图景构建[D];西南大学;2011年

3 陈栾平;论《四个四重奏》的音乐性[D];中南大学;2008年

4 李泉;[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5 王江;宇宙之轴:艾略特三首主要诗歌中的空间建构[D];西南大学;2008年

6 赵娜;艾略特主要诗歌中的意象观[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胡云菁;空间寓意[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萍;论T.S艾略特诗歌的反讽诗学[D];安徽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417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3417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5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