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鲁迅与芥川龙之介在小说世界的遇合

发布时间:2017-12-28 12:12

  本文关键词:鲁迅与芥川龙之介在小说世界的遇合 出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鲁迅 芥川龙之介 小说世界 遇合


【摘要】:鲁迅是中国最早翻译芥川龙之介小说的译者,其选择的眼光与阐释的深度,既有"五四"时代的特点,也见得出独特的个性;由于深刻的共鸣,鲁迅在小说创作中对芥川龙之介有所借鉴,初期在人物刻画与整体构思上借鉴的色彩较为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借鉴逐渐淡化、内在化,较多的情形是灵感激发,心弦共鸣,杂取兼收,为我所用,新翻杨柳,别开生面。人性深层的把握更为自觉,个性解放与人道关怀的矛盾有所揭示;在古代题材的小说中,鲁迅不仅有对传统文化的澄清,而且也有倾情的弘扬,显示出鲁迅的传统文化观的弘放与深邃。鲁迅不仅是芥川龙之介在中国的知音,而且二者各具独创性的小说成为中日文坛相映生辉的双璧。
[Abstract]:Lu Xun is the earliest translation of Akutagawa Ryunosuke's novels China translator, its choice of vis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depth, both characteristics of "54" era, see also the unique personality; because of profound resonance, Lu Xun in the novels of Akutagawa Ryunosuke from the initial reference, in the portrayal of the characters and the whole idea of the color is more obvious reference,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gradually diluted, internalization, and more situation is inspired, at resonance, and take it, the new turn willow, open up a fresh outlook. The deep grasp of human nature is more consciou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individual liberation and humanitarian concern is revealed. In the novels of ancient themes, Lu Xun not only clarifie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also carried forward it with emotion, showing Lu Xun's traditional culture view is extensive and profound. Lu Xun is not only Akutagawa Ryunosuke's bosom friend in China, but the two novels with original originality have become the twin of the Chinese and Japanese literary circles.
【作者单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郭沫若研究会;中国老舍研究会;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鲁迅手稿全集》文献整理与研究”(12&ZD167)B卷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106.4-03
【正文快照】: 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1892-1927)比鲁迅年轻十一岁,鲁迅在东京从事文艺运动时,芥川龙之介尚在读中学。20世纪初叶,尤其是步入大正时期(1912-1926),日本民主主义、个性主义、人道主义等社会文化思潮汹涌澎湃,敏悟早慧的芥川龙之介可谓时代的弄潮儿,成为“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玉芬;论中国人的死亡观[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雷晓敏;;《橘子》与《一件小事》之比较研究[J];太原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3 藤井省三;;鲁迅与芥川龙之介:《呐喊》小说的叙述模式以及故事结构的成立[J];扬子江评论;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奇学,陈宝云;“救国”与“救人”——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王永茂;论鲁迅的进化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3 陈望衡;;炫目的学术景观:美育的凸起——20世纪初社会转型之际美学现象考察之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徐纪阳;;“鲁迅传统”的对接与错位——论光复初期鲁迅在台传播的若干文化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5 卢文婷;;破碎的身/影:续写与对话——《野草》与德国浪漫主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6 陆学莉;;宋元小说中唐侠女形象的嬗变[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7 武卓斐;;此是有情痴:《世说新语》之“哭”[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8 张连银;;明代科场评卷方式考——以乡、会试为考察对象[J];安徽史学;2006年04期

9 陈占彪;;王的诤臣——胡适论知识分子的角色及使命[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10 吴元康;;1921年初《新青年》同仁之间几则通信的时间问题[J];安徽史学;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向荣;;被低估的大师与外省文学的身份认同——兼论文学的地缘政治学[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2 张劲松;;晴雯双重人格探微——亦主亦奴的文化悲剧[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肖国栋;;论《野草》的悖论心理结构[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刘晴;;论人物纪念馆的人文精神[A];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新文化精神[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哈迎飞;;论鲁迅的家族意识[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姜彩燕;;鲁迅与实用主义儿童教育思想[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赵京华;;普罗文学的政治性和世界性——重读小林多喜二《蟹工船》兼论20世纪30年代中日左翼文学的同时代性[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文化精神[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易彬;;杂文精神、黑暗鬼影与死火世界——鲁迅与穆旦比较论[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崔绍怀;中国鲁迅《野草》研究史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8 房芳;1930-1937:新文学中民族主义话语的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杰;汉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阐释[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跃华;对人与社会的批判与拷问[D];河北大学;2007年

2 王永平;蚌病成珠—郁达夫的情爱生活与其文学创作[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王丽丽;鲁迅与《萌芽月刊》[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吉瑞;鲁迅与《河南》[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宋丽然;鲁迅:在科学和文学之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柏彦飞;“诚与爱”:鲁迅文学中的道德精神[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宇琳;微辞婉晦 精义致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梁健婧;《红楼梦》女性读者的审美心理探微[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孙丽凤;鲁迅与台湾文学的关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袁慎浩;新文化传播视域下的鲁迅与《新青年》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明;《一件小事》: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自我小说[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淑华;;孤独者的彷徨与呐喊——鲁迅的《孤独者》与芥川龙之介的《孤独地狱》之比较分析[J];名作欣赏;2009年14期

2 李春林,臧恩钰;鲁迅《幸福的家庭》与芥川龙之介《葱》之比较分析[J];鲁迅研究月刊;1997年05期

3 高洁;;“疾首蹙额”的旅行者——对《中国游记》中芥川龙之介批评中国之辞的另一种解读[J];中国比较文学;2007年03期

4 朱宏伟;;生命的移植——鲁迅《药》和芥川龙之介《湖南的扇子》比较[J];现代中文学刊;2011年04期

5 李元亮;鲁迅与芥川龙之介的比较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6 王永生;鲁迅与“五四”时期捍卫文学革命战果的斗争[J];青海社会科学;1984年03期

7 日月;;鲁迅和芥川龙之介之译事[J];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03期

8 孙席珍;鲁迅与日本新思潮派[J];语文学刊;1985年05期

9 严英旭;日本和西欧对鲁迅和春园之影响比较——以日本留学时期为中心[J];鲁迅研究月刊;2003年05期

10 王向远;鲁迅与芥川龙之介、菊池宽历史小说创作比较论[J];鲁迅研究月刊;1995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鲁迅与烟[A];全国烟草系统纪检监察专卖管理财务审计工作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黄轶;;言文之分与身份之别——以鲁迅语言观为中心[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3 曾镇南;;鲁迅是谁?——重读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A];瞿秋白研究新探——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论文集[C];1999年

4 王铁仙;;关于科学评价鲁迅的若干思考——重读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A];瞿秋白研究新探——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论文集[C];1999年

5 史挥戈;吴腾凰;;严谨的文风 科学的论证——重读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A];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10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卓恺返;;鲁迅的历史教育思想探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谢清风;;鲁迅审稿思想浅探[A];论稿件的审读和加工——中国编辑学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选[C];1998年

8 崔银河;;鲁迅与蒙古族当代文学[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苏挺;;苏南新四军的鲁迅文艺社[A];老兵话当年(第三辑)[C];2002年

10 王惠敏;;鲁迅生平陈列的设计特色[A];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三届学术会议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汪涌豪;日常的鲁迅[N];文汇报;2002年

2 何满子;重读鲁迅《写于深夜里》[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董阳;《鲁迅的艺术世界》看到不同的鲁迅[N];西部时报;2009年

4 奉少廷;先生不厌百回读[N];人民日报;2010年

5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 张梦阳;鲁迅文艺理论批评的现实启悟[N];文艺报;2011年

6 父舟;张广天要发掘个性的鲁迅[N];北京日报;2001年

7 李钧(教师);“不打折扣”的鲁迅[N];中国邮政报;2003年

8 ;今天我们怎么关注鲁迅[N];解放日报;2005年

9 孙伟科;鲁迅身后不寂寞[N];文艺报;2000年

10 新华社记者 张乐;鲁迅的抬棺人,又走了一个……[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符杰祥;“道”与“路”[D];复旦大学;2003年

2 曹禧修;抵达深度的叙述[D];河南大学;2002年

3 杜文倩;文化汇流中的抉择与超越[D];山东大学;2006年

4 靳新来;“人”与“兽”的纠葛[D];复旦大学;2004年

5 方Q趾,

本文编号:13459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3459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a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