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哈代生态意识在两部小说中的体现

发布时间:2017-12-29 07:27

  本文关键词:哈代生态意识在两部小说中的体现 出处:《安徽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还乡》 《无名的裘德》 生态批评


【摘要】: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是文学上为数不多的在小说和诗歌创作上都取得辉煌成就的英国作家。虽然他本人认为他的诗歌比他的小说更为重要,但得到广泛阅读和认可并给他带来个人声誉的是他的小说。有人这样评价哈代:“作为小说家,哈代让19世纪所有的同行都黯然失色,当然狄更斯除外。”(Kramer,2000:xv)这个评价是恰如其分的。他的小说,尤其是“性格与环境小说”不仅为普通读者所喜爱,而且成了批评家们经久不衰的话题。哈代的第一部悲剧小说的《还乡》和他的最后一部,同样也是是悲剧的小说《无名的裘德》被无数人解读过。对于主人公悲剧的根源,人们从命运、性格、环境、心理等方面探讨了很多。本论文试图以生态批评的角度重新解读. 国内生态学者鲁枢远提出了“生态三分说”,即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自然生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生态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精神生态体现的是人与自我的关系。三者互相联系但又不能互相取代。“生态三分说”扩展了生态批评的视域,把原本只关注自然生态的生态批评扩展到社会领域和精神领域。本论文试图用“生态三分说”的理论来重新解读哈代的上述两部小说,来挖掘其中体现的哈代的生态意识。 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包括哈代研究的文献综述和对生态批评的简介,以提供研究的缘起和理论依据。此外还交代了论文的框架结构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探讨了哈代的自然生态意识。在哈代笔下,动物跟人一样具有情感。通过裘德对动物的关爱,哈代表达了动物和人类是平等的意识。本章还对比了两类人物,一类是亲近自然的人,一类是疏远和逃避自然的人。他们对自然的不同态度导致了他们不同的生活境遇和命运。本章还分析了埃格敦荒野,指出它不仅是人物活动的场所和故事情节的背景,而且荒野自身就是一个重要的人物形象。 第三章通过两类人物的对比来研究哈代的社会生态意识。一类是社会关系和谐的人,如埃格敦荒原的居民,他们世世代代居住在荒原,恪守着他们的传统,一年到头经常举行节庆活动,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互助互爱;一类是和社会习俗格格不入、疏离群体的人,如《还乡》中的尤苔莎、《无名的裘德》中的苏。前者生活幸福和谐,后者则痛苦无奈。 第四章着重哈代的精神生态意识。这章首先剖析了尤苔莎、苏和小时光老人失衡、分裂和扭曲的精神世界,指出精神失衡也是造成人物悲剧的一大原因。作为对比,本章还分析了迪格利·维恩和寡妇爱德琳这两个精神生态平衡,心地善良的人,指出这样的人不仅能生活幸福,而且令人尊敬。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最后一章得出结论:哈代的这两部作品不仅反映了作者的自然生态意识,而且反映了他的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意识。面对当今面临的生态问题,解决之道在于努力达到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个层面的共同平衡。任何一个层面的生态失衡,都会导致生态整体的失衡。所以哈代的生态意识在今天更具现实实际意义。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561.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小艳;曾思艺;;失去后才明白爱有多真,爱有多深——哈代的爱情及其“爱玛组诗”[J];世界文化;2007年07期

2 康玫;连菲菲;;试评《德伯家的苔丝》中哈代的悲剧意识[J];作家;2008年02期

3 陈义海;“精神之父”的“精神渗透”——徐志摩诗歌与哈代诗歌比较研究[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4 王睿华;颓土上的两种歌吟——沈从文与哈代[J];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06期

5 任庆梅;论哈代悲剧小说的巧合手法及其意义[J];齐鲁学刊;2001年05期

6 肖晶;试论哈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7 李美芹,谭秀梅;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哈代的启示[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马弦;论哈代小说中的新女性形象[J];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01期

9 韩红梅;何东;;哈代诗歌中的悲剧意识[J];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08期

10 王淑君;;女权主义视角下的哈代“苔丝”[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Tan Chung;;Where from the“secret of expression”of Chinese civilization?——Historical operation of“chindia”in mining the spiritual and material cultures of China[A];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北京论坛(2006)论文选集[C];2006年

2 杨适;;中国之“鉴”与希腊人的“爱智慧”—中西人类精神自觉形态比较[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爱智和宏道:人文奥运的哲学基础”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3 陈弘毅;;儒家与民主是否相融:从1958年的“中国文化与世界宣言”谈起(英文)[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法治文明的承继与融合”法律分论坛论文或提要集[C];2004年

4 Eugene Thong;;On Modernisation and Tradition[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文化传承、创新、发展:青年的责任与行动”学生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5 李瑾;;长存价值再发现:21世纪学习的文化宝库(英文)[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教育传承与创新”教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6 姜苦乐;;全球主义和现代性的重构——20世纪80、90年代中国与泰国艺术的比较(英文)[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背景下艺术的传统与创新”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7 祖晓梅;;哈代与上帝之死[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8 ;The Conversion of a Radical—Dorothy Day and The Catholic Social Thought[A];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北京论坛(2004)论文选集[C];2004年

9 Samuel James Ruiz;;Being Prepared for the Future:Tradition and Modernity in Scouting[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文化传承、创新、发展:青年的责任与行动”学生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1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ncer Pain and the QOL of Newly Admitted Hospice Patient:the Patient in WuHan Hospice of China[A];第六届中国癌症康复与姑息医学大会大会论文集和专题讲座[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凤阳;权聆《哈代诗篇中的神秘终结》愿那夜被幽暗夺取[N];文艺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赵双 特约记者 汪绪刚;艾哈代布提速记[N];中国石油报;2011年

3 通讯员 王新宇;艾哈代布创业记[N];中国石油报;2011年

4 通讯员 文学军;用青春灌溉艾哈代布[N];中国石油报;2011年

5 通讯员 满丽娜;站稳“艾哈代布”国内设备运送市场[N];大庆日报;2010年

6 特约记者 全攀峰;在艾哈代布建设“沙漠绿洲”[N];中国石油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张云普 通讯员 全攀峰;铁人队伍,艾哈代布再扬威[N];中国石油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赵双 特约记者 王正安;艾哈代布,见证中国速度[N];中国石油报;2010年

9 杨瑞仁;沈从文福克纳哈代比较谈[N];文艺报;2002年

10 通讯员 文学军 哈生辉;“石油魂”感动艾哈代布[N];中国石油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栾述蓉;族裔与生态:路易斯·厄德里克“北达科他四部曲”中部落身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2 罗杰鹦;英国小说中的视觉召唤[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3 邓琳娜;生命的体验 自我的超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陈静;压制、惩罚、异化:狄更斯主要作品中的空间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5 申圆;伊恩·麦克尤恩小说中的伦敦映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6 王晶;奥古斯特·威尔逊戏剧中黑人创伤的文化建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7 甲鲁海;尤金·奥尼尔欲望悲剧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8 杨永春;当代澳大利亚土著文学中的身份重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周丹;叶芝抒情诗中的视觉艺术[D];中南大学;2012年

10 肖沁浪;莫里森小说的叙事手法与作品自由主题的展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鹏程;哈代生态意识在两部小说中的体现[D];安徽大学;2012年

2 孔令超;诗、诗人与拯救[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高俊霞;《接骨师之女》的原型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吴冬月;[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5 王昊;哈代的悲天与悯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齐芳;从《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的人性观[D];郑州大学;2010年

7 何欣;哈代悲剧作品的法律审视[D];浙江大学;2010年

8 陈义莹;失衡与救赎[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黄乐;传统与现代的复杂交织——哈代《德伯家的苔丝》简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龚陈婷;论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系统[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493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3493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c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