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打开中国:17世纪两部荷兰戏剧中的明朝之亡
本文关键词:向世界打开中国:17世纪两部荷兰戏剧中的明朝之亡 出处:《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以"开放"(openness)一词(及其反义词)在17世纪明亡记录中反复出现的不同形式为中心,考察了17世纪荷兰的"公共"观念。通过广泛阅读有关明朝崩溃的各种文本——耶稣会士的记载、荷兰东印度公司旅行日志、报纸中的新闻报道、Johan Blaeu制作的地图集,尤其是发表于1667年的两种剧作,显示在17世纪知识生产的各个领域中都特别凸显"公共"或"开放"这个概念:地理学著作将羽翼渐丰的荷兰描绘成一个向海洋开放的国家(与封闭陆疆的中国相反),神学论著强调与上帝的公开交流(与沉浸于迷信中的中国相反),而经济论著强调开放的贸易(与中华帝国抱守财富相反)。通过研究这些文献,揭示出中国在欧洲构建"开放"的自我形象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指出通过强调"开放",荷兰文献记录是如何阻止了"新闻"传播的其他可能形式的。其中最典型的是有关明朝灭亡的中文记录中所使用的流言、杂录、野史和戏剧等文学形式。
[Abstract]:In this paper , the concept of " public " and " openness " in the 17 ~ ( th ) century has been studied by means of " open " ( and its Antonym ) in the Ming and Fall records of the 17 ~ ( th ) century . By studying these documents , the concept of " public " or " open " is emphasized .
【作者单位】: 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
【分类号】:I563.073
【正文快照】: 1644年,统治了近三百年的大明王朝结束了。它的末代皇帝崇祯(1628—1644)自杀身亡,据说他逃出皇宫后门,吊死在煤山的一棵梨树上。很快,君死国亡的消息传遍了整个帝国,忠于明朝的士人都震惊了,他们纷纷退出了公共活动,有的出家为僧,有的甚至自尽殉国。然后,明朝灭亡的消息不仅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邬晓丽;;新移民英语“文革”叙事与东方主义[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李伟民;;艰难的进展与希望——近年来中国莎士比亚研究述评[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何雪春;;谭恩美小说中的中国[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02期
4 张奕;;《灵感女孩》中的“东方主义”[J];天府新论;2007年S1期
5 姬蕾;;试析戏剧《蝴蝶君》中的倒置关系[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年11期
6 卞媛媛;;从接受美学角度解读《喜福会》畅销的因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7 张明艳;;《接骨师的女儿》:一部“东方主义”的典范[J];作家;2009年24期
8 张龙海;;美国东方主义语境下的华人形象[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0年01期
9 李玲;;希尔顿笔下的“香格里拉”——评《消失的地平线》[J];绥化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10 吴舞艳;;柯勒律治诗歌中的东方主义色彩[J];现代交际;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倩倩;;掀开毛姆的“彩色面纱”——《彩色的面纱》的东方主义解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2 陈世雄;;本雅明美学与布莱希特戏剧[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刘智欢;;论《女勇士》中的东方主义[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胡艳玲;;论《紫色》中被殖民者的矛盾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孟玲;;正确地认知自我与他者——对《上海孤儿》的后殖民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郭跃华;;《蝴蝶君》中的霸权主义意识形态[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林丽贤;;幻想监狱:论《蝴蝶君》中的蝴蝶固像对东西方想象力的束缚[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许继红;;透过“感觉结构”看威廉斯的文化整体论[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金璐;;不完全的解构:黄哲伦《蝴蝶君》中的文化误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李伯杰;;弗·施莱格尔的“浪漫反讽”说初探[A];'9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199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章红雨;“小”给“大”带来了什么[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2 叶隽;风仪贵兮,,美人绰约[N];中华读书报;2005年
3 兰守亭;被通俗化的莎士比亚[N];中华读书报;2004年
4 张剑;庞德与中国:“东方主义”和民族身份的建构[N];中华读书报;2011年
5 采访人 欧宏 瞿磊 本报记者;文学是最美的纽带[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6 徐颖果;汤亭亭中西方文学传统之再阐释[N];文艺报;2008年
7 赵文书;这是一种新东方主义[N];文艺报;2002年
8 赵武平;复杂的或许最简单[N];中华读书报;2005年
9 马高明;小语种与大语种的诗歌对话[N];光明日报;2007年
10 吴冰;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一些思考[N];文艺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宿久高;中日新感觉派文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刘惠玲;话语维度下的赛义德东方主义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朱骅;赛珍珠与何巴特的中美跨国写作[D];复旦大学;2010年
4 于秀娟;反东方主义面具后的东方主义[D];南开大学;2009年
5 谢芳;从代表性作家的代表作看20世纪德语戏剧的美学特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梁超群;田纳西·威廉斯戏剧中父亲的在场与缺席[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丁敏;席勒在中国:1840-2008[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张喜华;超越东方主义:希尔中国题材作品的跨文化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9 杜涛;“此”与“彼”:后殖民视阈下的流散美国华人文学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10 苏玲;契诃夫传统与二十世纪俄罗斯戏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向梅;东方主义视角下分析《消失的地平线》[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文军;论康拉德《黑暗的中心》中的东方主义色彩[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明;东方主义语境下的中国[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浩;[D];安徽大学;2004年
5 刘爽;谭恩美《灶神之妻》中的东方主义色彩[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6 侯铭铎;对话诗学与戏剧[D];山西大学;2003年
7 张平;论《喜福会》中的东方主义及反东方主义元素[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孙众;论尤金·奥尼尔戏剧中女性意识之嬗变[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陈秋玲;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超自然因素[D];西南大学;2008年
10 徐婧;东方主义观照下现代英美文本中的中国形象[D];西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778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377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