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时的“商讨”——格林布拉特与文学史写作的另一种维度
本文关键词:共时的“商讨”——格林布拉特与文学史写作的另一种维度 出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格林布拉特 新历史主义 文学史 共时性 商讨
【摘要】:在"重写文学史"的话语背景下,怎样写作文学史以及写作怎样的文学史成为新历史主义在深化期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从培根起,文学史撰述便已向"学术史"靠近,倾向于以历史的方法处理文学和文化事件,从而"文学"成为"史"的定语。格林布拉特从"文化诗学"出发,在澄清人们对培根文学史观的误读基础上,结合雷蒙·威廉斯、海登·怀特、蒙特洛斯、格尔兹等人的相关论说,提出"文学"与"历史"形成一个平等的、共时性的"商讨"场域。他试图证明文学史并非只是对文学现象的概括和评判,其写作本身就是一种文学现象。由此,"文化诗学"不仅强调"历史的文本化",且进一步关注"文学史写作方式的文本化"。国内外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讨论新历史主义对传统历史观的颠覆、它的诸种文本策略以及跨学科视角,却忽略了它对"文学史"本身的述说及其动因。深入考察该问题对于全面理解文学史观的当代转型有重要意义,它亦为"重写文学史"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维度。
[Abstract]:In "Rewriting Literary History" discourse background, how to write the composition history and literary history writing how to become one of the core issues in the new historical period of deepening concern. From Bacon, compilation of literature history has been to "academic history" to tend to the method of history and literary and cultural events thus, the "Literature" has become the "history" attribute. Green Blatter from the "Cultural Poetics" of people on the basis of Bacon to clarify the misreading of literary history, with Raymond Williams, Hayden White, Monte Los, et al. Correlation of Geertz, put forward the "Literature" and "history" to form an equal, synchronic the "negotiation" field. He tries to prove that the literary history is not only on the phenomenon of literature summary and evaluation, the writing itself is a literary phenomenon. Therefore, "Cultural Poetics" not only emphasizes the "historical text", and further attention to the writing of literary history " The text of "subversion. Most previous studies at home and abroad focus on New Historicism on the traditional view of history, the text of its strategy and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but ignore it on the" literary history "itself and its cause. Tell the in-depth study of the problem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transformation solution history, provides a possible dimension for" Rewriting Literary History ".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基金】:2013年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YETP0170)~~
【分类号】:I109
【正文快照】: 20世纪80年代,在新左派运动、各种形式主义文论和文化人类学等催生下,新历史主义蓬勃发展。格林布拉特作为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文化诗学”(Cultural poetics)口号以及基于大量文艺复兴时代的文化现象而总结出的一系列文本策略,如“逸闻主义”(Anecdotalism)、“改编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雯;;文化诗学:理论、方法及局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2 方维保;江山依旧,才人辈出──张恨水、金庸比较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3 方维保;浮游在梦想与现实的边缘——论郁达夫小说中的性爱叙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方维保;;中国现代小说理论:从碎片呈现到系统整合——评谢昭新著《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王轶;;古代史传“虚构”说辨正[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张延者;;文本性与历史性的统一——试论中国新历史主义的创作特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7 张丽娟;;历史叙事——先锋文学中蕴涵着新历史主义的神韵与精神[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8 王继贤;;冲突与融合——《清澈的日光》的寓意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9 徐丛辉;;别样的历史言说——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别了,那道风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1期
10 邵明;新历史主义小说的社会历史观[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胡玉伟;;历史的想象与建构——中国当代文学中的“长征”书写[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2 张树国;;论《左传》的性质及其对古代散文研究理论建构的意义[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3 刘克敌;;晚年林纾与新文学运动[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4 董希文;;深描与诊断:解释人类学之于文学文化研究的方法论意义[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5 杨砚;;东正教信仰中的复调诗学——《卡拉马佐夫兄弟》的神学解读[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十六辑[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5 樊亚峤;儒家课程思想的后现代转向[D];西南大学;2011年
6 王美芸;诗学与政治:聂绀弩思想与创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郭茂全;新时期西部散文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董琼华;社会转型中的认知范式与价值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价值体系重构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9 王华;新世纪乡村小说主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勇;反抗压抑与消解神圣[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岚晖;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蔡芝武;毕飞宇小说创作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李进;时空交错下的别样言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凤秋;在历史中重构女性的命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段波波;历史与女性的糅合[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程晓;论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诠释学[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亚男;论严歌苓小说中的日常生活叙事[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雷鹏程;心灵的皈依:在异乡与历史之间[D];江南大学;2010年
9 马翔;博尔赫斯小说之“内在化西方视点”探析[D];江南大学;2010年
10 杜成煜;见证历史的个人书写[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卫平;支月竹;;写得怎样:文学史写作的一种缺失[J];文艺评论;2007年01期
2 张继娥;;论文学史写作与“堆沙包”现象[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03期
3 陈振华;;解构思维与文学史写作[J];名作欣赏;2007年12期
4 宋文涛;;早期文学史写作的回顾与思考[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5 季玢;;“还原历史”背后的陷阱——关于当代文学史写作的祛魅化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6 丁国旗;;论文学史写作的“生命化”[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7 张福贵;;文学史写作的四种制约[J];文艺争鸣;2010年03期
8 周志雄;;文学史写作的新收获——评张炯主编《共和国文学60年》[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9 王伟;;文学史写作:共时结构与历史流变[J];学术评论;2013年01期
10 范钦林;文学史写作的多维特征[J];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朱小兰;;一本书的写作与文学史的写法——“《典型文坛》与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多种可能性”学术研讨会综述[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3)[C];2009年
2 陈福民;;文学史写作的多种可能性[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3)[C];2009年
3 吕微;;现代性论争中的中国民间文学史写作[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任晶晶;“文学史写作的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N];文艺报;2007年
2 深圳商报记者 谢晨星;文学史写作重点应是文学观变迁[N];深圳商报;2014年
3 ;文学史写作纵横谈[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4 记者 田垣;打破学科界线 扩大学术视野[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5 刘構;《典型文坛》探索文学史写作的多种可能[N];文艺报;2009年
6 深圳商报记者 魏沛娜;文学史写作越来越趋同[N];深圳商报;2014年
7 深圳商报记者 魏沛娜;“在路上”的文学史写作[N];深圳商报;2014年
8 孙绪敏;注重文学史写作的学术性[N];中华读书报;2000年
9 龚鹏程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本报记者 陈菁霞 采访整理;在文学史写作的“丛林”中寻找新路[N];中华读书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陈熙涵;警惕文学史写作“垃圾化”[N];文汇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苏永延;复旦大学文学史传统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宋媛媛;多元话语空间中的文学史[D];天津大学;2011年
2 韩娜;实践、视角、影响—朱自清文学史写作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3 达古拉;史料建设·历史叙述·研究视角[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3796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379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