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调整“大地依恋”的层级:关注跨层级思维的艺术表达

发布时间:2018-01-07 03:08

  本文关键词:调整“大地依恋”的层级:关注跨层级思维的艺术表达 出处:《求是学刊》2013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地方-全球论争 跨层级思维 场所感新范式


【摘要】:当代"场所"理论的建构陷入僵局,人们各持己见,而跨层级思维则有利于培育新的"场所感"范式。跨层级思维指在不同的场所层级之间来回转换,反复变焦,把地方-全球讨论置于"层级"和"依恋"语境中。当前许多环境文本如摄影作品、著作等都运用调整"大地依恋"层级的策略,帮助当代读者以多种视角理解自我与场所的深层联系。跨层级思维意味着将对某一特定场所体验的精微性与对全球体验的广大性结合起来,理解人们的生活给环境带来的真实影响,培育新的也许是有效应对当今世界严峻现实的认知习惯与思维方式,使人们适应变化中的世界,并促使他们克服对可能令人麻痹的抽象问题视而不见的倾向。
[Abstract]:The "place" of the theory of construction stalled, people are thinking and cross level each one sticks to his own view, is conducive to the cultivation of new "sense of place" paradigm. Cross level thinking refers to the conversion back and forth between different places repeatedly level zoom, the local - global discussion on the "hierarchy" and "attachment" in the context of the current environment. Many text such as photography works use "earth attachment level adjustment strategy, help readers understand the deep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emporary self and in many pla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 level thinking means that the experience of one particular place and for the majority of micro fine global experience together, the real impact of people's life to understand the environment brings, cultivate new might be an effective response to today's world of the grim reality of cognitive habits and ways of thinking, make people adapt to changes in the world, and encourage them to be overcome paralyzing smoke A tendency to turn a blind eye to a problem.

【作者单位】: 美国爱达荷大学(University
【分类号】:I109.9
【正文快照】: 在阴沉昏暗的天空之下,摄影师的影子沿着金色小道一直朝天际延伸一百米。不知为何,太阳似乎有从摄影师背后的云层穿透下来的效果,摄影师当时正通过相机镜头往东方看去,抓拍着自己的影子。昏暗阴云和明亮太阳的绝妙结合产生了一个完美的半圆形彩虹。太阳似乎从地平线升起,笼罩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劳伦斯·布依尔 ,张旭霞;文学研究的绿化现象[J];国外文学;2005年03期

2 张军;论福克纳的自然观——“大森林三部曲”的生态批评[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 黄红荔;;“水仙花”的生态批评解读[J];职业时空;2008年06期

4 李卉;;生态批评的主要着眼点[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8期

5 陈颖;;守望童心 回归自然——解析狄更斯作品中儿童与自然的关系[J];名作欣赏;2011年24期

6 马军红;;生态意识和生态责任——司各特·斯洛维克访谈[J];当代外国文学;2010年02期

7 帕特里克·墨菲;;生态批评视角下的当代美国小说(英文)[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7年01期

8 刘丹;;回归自然,向往童真——生态批评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体现[J];作家;2009年04期

9 付文中;;《圣经》中的绿色思想探微(英文)[J];大众文艺;2010年11期

10 乔国强;读唐奈·德莱斯《生态批评:环境文学与美国印第安文学中的自我与地域》[J];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曾小月;;生态批评视野中的狄更斯小说研究[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穆宝清;;《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一部充满生态思想的作品[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薛高保;;法捷耶夫笔下的母亲形象[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4 陈慧;;论生态文学的开创者——亨利·大卫·梭罗知名度崛起的内外因[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曾玲;;《钟形罩》下女性的反叛——对《钟形罩》的生态女性主义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潘慧影;;生态批评视角下的《西尔瓦纳斯·诺》[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张生珍;;自然主体性:尤金·奥尼尔戏剧生态意识探析[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戴芙蓉;;反映在流浪汉小说《基姆》中的存在主义哲学观[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9 韦清琦;李江;;C.G.D.罗伯茨和他的动物故事[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10 傅腾霄;;《安娜·卡列尼娜》与“俄国革命的镜子”——学习列宁论托尔斯泰札记[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石平萍;美国生态批评的环境转向[N];文艺报;2009年

2 厦门大学生态文学研究团队的成员、外国生态文学方向的研究生 陈蕾;2007年国外生态文学回眸[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3 南野;天鹅的方式[N];中华读书报;2002年

4 记者 韩晓玲;国内外专家探讨“绿色”文学[N];湖北日报;2008年

5 清衣;“超越梭罗:文学对自然的反应”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N];文艺报;2008年

6 张琼;莎士比亚的世界 世界的莎士比亚[N];文艺报;2006年

7 记者 舒晋瑜;中国学者评出2006年度“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N];中华读书报;2008年

8 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艺学教授 覃新菊;生态穿越天空 诗歌清远相会[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9 余心岳;文明危难之际,坚信人性尊严[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10 张建华;俄罗斯批评家看当代俄罗斯文学[N];文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俊;超越生态印第安:论露易丝·厄德里克小说中的自然主题[D];南京大学;2011年

2 方丽;环境的想象[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3 杨丽;安妮·普鲁生态思想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朱新福;美国生态文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5 苗福光;生态批评视角下的劳伦斯[D];山东大学;2006年

6 谭晶华;维拉·凯瑟的生态视野[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杨晓辉;日本当代生态文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8 刘国清;从断裂到弥合:泰德·休斯诗歌的生态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卢国荣;二十世纪美国生态环境的文学观照[D];吉林大学;2008年

10 袁霞;反抗与生存[D];苏州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海丽;《愤怒的葡萄》的生态批评阐释[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2 朱华;海明威作品之生态意识的解读[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3 齐文平;国内海明威生态研究评述[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4 高毅;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愤怒的葡萄》[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5 陈婷婷;自然·精神[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张沫;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羚羊与秧鸡》中的生态关怀和叙事灵活性[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敏;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生态解读[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8 荆兴梅;用生态批评理论分析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邬蒙;迷失于后现代的田园[D];苏州大学;2005年

10 刘红霞;对奥斯卡·王尔德作品的生态批评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907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3907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b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