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闻一多与意象派关系比较论
本文关键词:胡适、闻一多与意象派关系比较论 出处:《外国文学研究》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胡适从美国新诗运动主要是意象派的经验世界里获取了"自由"观念与形态,找到了反抗中国诗歌传统的路径。意象派激发了闻一多的诗兴,也唤醒了他对诗的色彩的感觉,他则透过意象派这一媒介沟通了英国浪漫主义、唯美主义与中国古代诗歌传统,重新找回了对传统的敬畏。胡适与闻一多对"意象派信条"的选择体现了二者在诗歌本体与功能之间旨趣的差异。除去两人的诗性与气质特征的差异外,"五四"是两者之间诗学观念产生差异的最根本因素。
[Abstract]:Hu Shi obtained the concept and form of "freedom" from the experiential world of the American New Poetry Movement, mainly imagism, and found a way to resist the tradition of Chinese poetry. It also awakens his sense of poetic color, and he communicates English romanticism, aestheticism and the tradi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through imagism. Hu Shi and Wen Yiduo's choice of "Imagist creed" reflec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ssence and function of poetry, except for the difference of their poetic and temperament characteristics.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factor for the difference of poetic concepts between the two.
【作者单位】: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基金】:教育部哲社重大攻关项目【项目批号:11JZD034】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项目批号:CSY1204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03;I106.2
【正文快照】: 中国文学发展到清末民初面临着剧烈变化的契机,这种变化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文学传统的内生力蕴含了新变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文学外部环境的改变所致。新诗的发生、发展是中国文学现代性进程的一个重要层面,当中国诗人把头伸出去浏览世界近现代诗歌发展面貌时,作为一种文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王小林;闻一多与美国文学[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5期
2 陆耀东;对闻一多研究的建议和期待[J];江汉论坛;2005年07期
3 卢惠余;;美国意象派对闻一多诗歌创作的影响[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王桂妹;“东方色彩”的自觉追求与建构——闻一多诗美实践与诗学理想再阐释[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03期
5 薛诚之;闻一多和外国诗歌[J];外国文学研究;1979年03期
6 铃木义昭;闻一多与胡适“八不主义”──以意象主义为中介[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光和;;论惠特曼自由诗对胡适白话诗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马奔腾;闻一多的《庄子》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3 常丽洁;;早期新文学作家创作旧体诗的时代与文化根源[J];北方论丛;2009年02期
4 韩伟杰;邓良春;;从“无我”之道看《红色手推车》——兼评该诗的五译比较[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孙玉石;闻一多《奇迹》本事及解读[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6 厚雯;;音译外来词在现代汉语系统中的存在情况考察——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为例[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7 谭徐锋;;国家主义与清华学生(1924-1926)[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5年04期
8 王贵明;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与庞德现代主义诗学[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9 石红;从士人心态分析《古诗十九首》[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8期
10 陈海儒;;“跑警报”背景下的西南联大教授[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胡绍华;;闻一多诗歌与英美近现代诗[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立群;;现代派的“现实”认同——从袁可嘉现代诗理论中的“政治感伤性”谈起[A];袁可嘉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张立群;;1980年代新诗的革新与浪漫主义[A];新诗与浪漫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崔瑛祜;左翼文学论争中的茅盾(1928-1937)[D];北京大学;2011年
3 汪楠;20世纪上半叶中国神话学史[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光利;胡适诗学批判[D];浙江大学;2012年
5 潘建伟;对立与互通:新旧诗坛关系之研究(1912-1937)[D];浙江大学;2012年
6 史记;惠特曼诗歌在中国的评介与接受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周海波;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王文;庞德与中国文化[D];苏州大学;2004年
9 武新军;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倾向”[D];复旦大学;2004年
10 刘香;边缘的自由[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永春;初中小班化课堂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敏;中西艺术结合的宁馨儿[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廖静爱;用艺术为心灵加“油”[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其达;《诗经》的“诗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建锋;寻路的人—徐玉诺综论[D];河南大学;2011年
6 周婷;闻一多现代诗学中的“变”、“常”融合[D];西南大学;2011年
7 刘晓雨;光华大学三十年代五位教授的国文教育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程再凤;晚清绅士家庭的孩子们(1880-1910)[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傅宏远;1930年代前期青岛的文学生态[D];北京大学;2011年
10 李秋芸;闻一多和谐诗学观及其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陆耀东;闻一多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江汉论坛;1999年12期
2 刘岩;意象派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误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3 朱徽;T.S.艾略特与中国[J];外国文学评论;1997年01期
4 程光炜;闻一多新诗理论探索[J];文学评论;1998年02期
5 铃木义昭;闻一多与胡适“八不主义”──以意象主义为中介[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凌云岚;从形式的革命到革命的形式——现代文学形式观念的演变及其历史反思[J];理论与创作;2001年02期
2 李磊;;诗学操控下胡适诗歌翻译特征[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董洪川;许梅花;;胡适与比较文学[J];中国比较文学;2010年01期
4 张吉兵;闻一多艺术思想之理论探源[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 陆发春;陈垣与胡适国学研究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6 任生名;胡适与比较的文学研究观[J];中国比较文学;1998年04期
7 姬建民;“以脚为笔”[J];了望;2000年45期
8 张新;朱光潜闻一多与诗歌的原型批评[J];中州学刊;1987年04期
9 寇轶中;闻一多论译诗[J];运城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10 寇轶中;闻一多论译诗[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旭;;译经文学传统与近代英诗译诗[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程光炜;;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晓芙;胡适墨宝品出市场[N];中国商报;2007年
2 文化报副总编辑 鲍风;文学写作应有“写作规矩”[N];长江日报;2005年
3 [日]大江健三郎 王中忱 译;我如何领悟中国的近、现代文学[N];北京日报;2000年
4 陈平原;俗文学研究的精神性、文学性与当代性[N];中华读书报;2004年
5 李文玲;艺博会:让艺术走进生活[N];金融时报;2007年
6 杨建民;徐志摩与歌德四句诗的六译[N];中华读书报;2006年
7 秦弓;应该重视翻译文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8 杨鼎川;从20世纪初的文学启蒙到21世纪初的“文艺复兴”[N];文艺报;2002年
9 鲍昌宝;21世纪的新诗:走出语言的迷宫[N];文艺报;2004年
10 张中宇;新诗形式的困惑:有韵还是无韵?[N];文艺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蒙兴灿;五四前后英诗汉译的社会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翔;胡适短篇小说翻译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2 常华;胡适诗歌翻译的描述性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7年
3 田慧芳;庞德《华夏集》的功能性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4 周继铭;文学翻译的操纵[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王皓璇;“中国意象式”诗歌翻译浅谈—《天静沙·秋思》英译本比读[D];浙江大学;2007年
6 李运佳;对闻一多诗歌翻译形式探索的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7 符建光;胡适短篇小说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8 王景聆;论庞德《华夏集》中的异化法[D];贵州大学;2006年
9 刘芳;诗学与文学翻译的读者接受[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10 李小艳;对中国古典诗歌在庞德的《华夏集》中的再生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933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393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