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散语境中的后殖民批判
本文关键词:流散语境中的后殖民批判 出处:《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流散"是当前文学与文化研究的热点,后殖民批判涉及的诸多问题与流散现象息息相关:流散现象既引发了后殖民批判,也为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与思考模式;后殖民批判离不开流散群体中的知识分子,他们参与了后殖民理论的建构及具体运用,为后殖民批判提供更多的文本与文论支持。然而,作为批判主体的流散知识分子囿于双重或多重身份的尴尬困境,其后殖民批判理论或创作中不可避免的现实局限性饱受争议与质疑。
[Abstract]:"Diaspora" is a hot topic in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is closely related to many problems and phenomenon of diaspora postcolonial critique involves: Diaspora which triggered a postcolonial criticism, also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and thinking mode for it; the post colonialism cannot do without diaspora groups of intellectuals, they participated in the post colonial theory 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for the post colonialism and the text provide more theory support. However, as the embarrassment of diaspora intellectuals by critique of subject dual or multiple identities, post colonial Criticism theory or creation of unavoidable limitations and controversial question.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流散语境中的后殖民批判与主体建构:迈克尔.翁达杰小说研究”(10YJC752024),项目负责人:刘丹
【分类号】:I106
【正文快照】: “流散”是当前文学和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两次世界大战、东西方冷战以及后冷战时代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使流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文化现象。1980年代后期兴起的后殖民批判涉及到的诸多问题,都与流散现象息息相关,如话语与权力关系、全球化与民族文化、文化身份问题、文化帝国主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马尔科姆·考利;郭英剑;;外国名家论赛珍珠[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6期
2 黄芝;;飞跃本土和种族主义的流亡者——解读V.S.奈保尔的“普适文明”[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4年02期
3 徐清;正确认识鲁迅对赛珍珠的评价[J];鲁迅研究月刊;1998年12期
4 李庶;;后殖民语境下的流散写作[J];泰山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5 石海军;;破碎的镜子:“流散”的拉什迪[J];外国文学评论;2006年04期
6 钱超英;;流散文学与身份研究——兼论海外华人华文文学阐释空间的拓展[J];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泉;吕小辉;索朗白姆;;“地方神”文化影响下的藏族聚落[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3期
2 寇国庆;萨义德论知识分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汪杨;“飘”年代的女性物语——对林白小说的再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4 华泉坤,张浩;《暴风雨》——莎士比亚后殖民解读的一个个案[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5 陈兵;牛振宇;;《金银岛》:西方人的“东方幻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潘学权,王家明;文学翻译与“东方形象”[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7 陈占彪;;王的诤臣——胡适论知识分子的角色及使命[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8 陈丽慧;美国梦——评彼得·凯里的短篇小说《美国梦》[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9 徐静;;多元 杂合 共存——《模仿者》的后殖民视角解读[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10 孙妮;;V.S.奈保尔《模仿者》的多重主题解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勇;;从知识分子文化到知道分子文化——大众媒介在文化转型中的作用[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汪美芳;;关于福柯的权力论在中国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之思考[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金璐;;不完全的解构:黄哲伦《蝴蝶君》中的文化误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马建高;;中国后殖民理论研究现状及反思[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梁迎春;;论鲁迅杂文中的理解诉求[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赵勇;;学者上电视与知识分子的缺席——以《百家讲坛》为例[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7 杨朋;;试论美国电影中华人女性形象的文化属性[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8 杨倩倩;;掀开毛姆的“彩色面纱”——《彩色的面纱》的东方主义解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9 吴冬;;通往“第三空间”的身份之旅——在后殖民语境下解读《上海孤儿》[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何玮薇;;2001年-2008年法国《观点》杂志旅游专栏分析——法国人想象中的中国[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红峰;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献忠;从精英文化到大众传播[D];南开大学;2010年
9 房芳;1930-1937:新文学中民族主义话语的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湘;论虹影小说的河流意象[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吴燕;印度民族道路之探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孙笑晨;白色阴影下的回归—小说《黎明之屋》的后殖民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黄苗;权力话语视域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陈平焰;美国华裔生存状态的多维度透视[D];湘潭大学;2010年
7 黄晓辉;“美国公众的良心”[D];湘潭大学;2010年
8 杨伦;赛珍珠《水浒传》翻译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金玲;《大地》三部曲的跨文化解读[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褚斐青;论奥斯丁小说的日常生活主题[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兰桂;区域文化与当代小说研究中的方法论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01年02期
2 刘成富;信息"与"意义"的关系——试论法国现代派文学作品的诗性价值[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3 司宁达;;新历史主义批评之“新”解[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8期
4 侯三林;;自然主义文学及其历史局限性[J];作家;2008年04期
5 刘晶;;完美中的瑕疵——简析简·爱性格的局限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6 覃承华;;《简·爱》的批判性及其局限性[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7 杨晓丽;;从《法国中尉的女人》的人物塑造看福尔斯女性主义思想的局限性[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年06期
8 许理化;韩艳莉;;从《法国中尉的女人》看福尔斯的女权主义倾向[J];中州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9 邹青;;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吉姆形象的局限性[J];作家;2009年18期
10 程露;;国内伊格尔顿研究教材定位的局限性[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李汝成 孟宪华;《愤怒》中的“蝴蝶效应”[N];文艺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吴贤义;叛逆与传统的双重变奏[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2 于韶华;对j口一叶“奇迹期”代表作的分析[D];湖南大学;2009年
3 徐彬;历史语境中的创作[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4 秦豫晋;论《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约翰·福尔斯的哲学观[D];郑州大学;2010年
5 朱静仪;超越“公共和私人领域”[D];扬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205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420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