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的文学批评
本文关键词: 尼采 文学批评 尼采艺术哲学 出处:《中国文学研究》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德国哲学家尼采品评过多种文学流派和多位诗人、戏剧家、小说家,构成一套独特的文学批评话语。尼采没有文学批评专著,其文学批评散见于各种著作之中。受其艺术哲学的规约,尼采的文学批评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是否凸显出生命力和创造性为主要标准,其次还表现出历史性、辩证性和个人性。
[Abstract]:The German philosopher Nitzsch tasting a variety of literary genres and a poet, dramatist, novelist, constitute a unique literary criticism. Nitzsch no works of literary criticism, the literary criticism can be seen in various works. The art philosophy of the statute, the literary criticism of the most prominent feature of Nitzsch is to highlight the vitality and creativity as the main standard, then show the historical, dialectical and personal.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本一般项目“20世纪中国文学与尼采思想的关系”(116ZW118)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109
【正文快照】: 德国哲学家尼采以诗人的明敏和哲学家的深邃品评过多种文学流派和多位诗人、戏剧家、小说家,构成一套独特的文学批评话语。尼采的文学批评是其艺术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正如其艺术哲学体系是庞杂而流动的一样,尼采的文学批评话语也是庞杂而流动的。本文拟根据散见于其晚年未刊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仁富;维特根斯坦的“图式说”与尼采的“透视论”——兼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对哲学的主题转换[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2 杨茂明;;尼采的“权力意志论”辨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3 周莉;;尼采哲学反本体论的后现代主义倾向[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4 陈文钢;;“任性”的叛逆与“坎普”的颠覆——论苏珊·桑塔格的“风格化”[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5 杜军虎;;后现代主义对“人类中心论”的批判[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胡志明;;尼采与卡夫卡:现代世界两个孤独的行走者[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邓晓东;;生命的狂欢——沈从文的《柏子》赏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1期
8 毕卫东;;《悲剧的诞生》的二元性阐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9 张珍;;《俄狄浦斯王》中酒神精神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10 李和平;;试论古希腊悲剧演变的生命特征[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肖国栋;;论《野草》的悖论心理结构[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红岭;;《共产党宣言》与现代欧洲虚无主义[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郑飞;;试用语料库分析《悲悼》中海岛的意象[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龙霞;;“惟一者”真正走出了“意识的内在性”吗?——兼论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阐释与虚无主义问题[A];“虚无主义、形而上学与资本的逻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2 吴旭平;力量的形而上学[D];吉林大学;2011年
3 马新宇;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虚无主义的超越[D];吉林大学;2011年
4 宫瑜;交往理性与道德共识[D];吉林大学;2011年
5 王学谦;酒神狂歌与刑天之舞[D];吉林大学;2011年
6 杨晓;形式反思的抽象方法[D];吉林大学;2011年
7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8 卓立;历史相对主义的脉络[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庆喜;胡绳哲学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10 冯建辉;当代中国政治转型的哲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佘颖玲;审美反抗与审美救赎[D];湘潭大学;2010年
2 代丽君;论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史观[D];湘潭大学;2010年
3 刘军;福柯主体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4 邓昊;“神圣”的科学[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汤星亮;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权力问题探微[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妮;论尼采生存观[D];西北大学;2011年
7 张玉琛;普世价值的理性诉求及其限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余盛祥;论伊莎多拉·邓肯舞蹈艺术的生命精神[D];河南大学;2011年
9 李伟;经验的断裂与重建:论俄狄浦斯的悲剧性存在[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徐暮耘;找“神”的人们[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晓娜;;吹响独立的号角——诺思罗普·弗莱的文学批评观探析[J];青年教师学报;2007年06期
2 王志强;李向辉;;女性主义的哲学思想与文学体现[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10年02期
3 李琨;王莎;;新批评视角下的诗歌赏析[J];考试周刊;2011年05期
4 申玲;黄鑫;;外国文学的多元化批评[J];飞天;2011年16期
5 郑敏;解构主义与文学批评[J];外国文学评论;1990年02期
6 罗岗;“批评”的现代意义[J];南方文坛;2000年06期
7 杨旭;;曲径通幽 别有洞天——谈谈以书信的方式写作文学批评[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6年10期
8 蔡苗;王秀银;;美国20世纪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发展概述[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9 张金海;闵宝霓;;我看“镜与妖女:对女性主义批评的反思”[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10 陈爱香;;回顾与反思:中国语境中的艾特玛托夫研究[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书泉;;不朽的“时文”——重读别林斯基[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李爱云;;女性话语·躯体写作·双性同体——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述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李一鸣;;浪漫主义文学的社会认识价值[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8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4年
4 王腊宝;;流亡、思乡与当代移民文学[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5 邹建军;;外国文学的网络化与文学教育的大众化[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成坚;;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下的当代北爱尔兰文化融合与反思[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朱达秋;;世纪俄罗斯的文化激进主义[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余梅娴;;从妖妇到新女性——试析嘉莉形象之变迁[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刘春芳;;论西方浪漫主义运动的伦理观[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罗益民;;性别伦理美学: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批评的新方向[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小乔;唐纳德·斯通:论亨利·詹姆斯的文学批评[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2 盛泉;生态角度的文学重审与文学批评[N];中国保险报;2004年
3 向红;越南文学批评理论工作者代表团来陕访问[N];陕西日报;2007年
4 ;从阅读到批评[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5 杨仁敬;美国文学与美国文论[N];中华读书报;2003年
6 王萍 中国人民大学外语学院讲师;文学批评是一种公共信任[N];中国教育报;2010年
7 胡亚敏;詹姆逊:从文学批评到文化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0年
8 子雨;生生死死[N];中华读书报;2008年
9 钱林森;责任和乐趣:我的漂泊与探索的旅程[N];中华读书报;2008年
10 陈一丁;作为文学记者的埃德蒙·威尔逊[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D];四川大学;2003年
2 王淑芹;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3 翟恒兴;走向历史诗学[D];浙江大学;2006年
4 欧荣;戴维·洛奇作品中的“危机”母题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肖寒;革命的政治批评[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6 王丽;乔纳森·多利莫尔的政治文化文学批评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梁建东;埃德蒙·威尔逊的文学批评研究(1914-1950)[D];苏州大学;2011年
8 邵珊;威尔逊的文学与文化批评[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吴显友;《尤利西斯》的前景化语言特征[D];河南大学;2005年
10 吴建设;乔纳森·卡勒:解读理论多元时代[D];清华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连君;弗吉尼亚·伍尔夫: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先驱[D];山西大学;2004年
2 王汀;卡尔维诺之小说批评[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3 周放;天方诗学探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4 付凤菊;戏仿:文本内部的批评[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5 朝鲁;C·宝音诺木胡文艺理论观点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翠萍;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D];郑州大学;2002年
7 顾建敏;天使与妖女[D];西南师范大学;2000年
8 李宏;麦尔维尔作品中对人性善恶的独特思考[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赵亮;萨义德文学批评透析[D];浙江大学;2007年
10 邓韵娜;杰弗里·哈特曼的文学批评思想[D];北京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467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446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