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熊》的创作流变与福克纳的生态伦理

发布时间:2018-02-11 21:28

  本文关键词: 福克纳 《熊》 文本对比 创作流变 生态伦理 出处:《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福克纳的许多作品都是对其早期发表的短篇小说进行二次修改而成的,这是福克纳创作生涯中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在其短篇小说《熊》的基础上,福克纳经大量修改和扩充完成了中篇小说《熊》的创作,从而实现了作品主题思想的巨大升华与超越。从《熊》的两个版本的对比中,我们洞见到了福克纳的创作动机,考察到了作者在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背后更深层的思想嬗变。较之同名短篇小说,中篇小说《熊》不仅赋予荒野与文明以善恶对立的道德内涵,还试图据此为美国南方种族制度的痼疾和生态危机寻觅出路,表现了作家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与生态伦理的深刻思考。
[Abstract]:Many of Faulkner's works are remade from his early short stories, which is a remarkable phenomenon in Faulkner's writing career. Faulkner has completed the creation of the novella Bear after a great deal of revision and expansion, thus realizing the great sublimation and transcendence of the main theme of the work. From the comparison of the two versions of Bear, we can see Faulkner's creative motive. It examines the deeper changes of thought behind the author's careful and repeated scrutiny of words. Compared with short stories of the same name, the novella Bear not only gives the wilderness and civilization the moral connotations of opposites of good and evil, It also attempts to find a way out for the chronic disease and ecological crisis of the racial system in the southern United States, which shows the writer's sympathy for human suffering and the profound thinking of ecological ethics.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培训部;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1FWW008)
【分类号】:I712.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吴冰;福克纳在大学[J];外国文学;1993年05期

2 朱振武;;《熊》的创作范式及福克纳对人类的焦虑[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朱新福;;经典重读:也谈小说《熊》的生态启示[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肖明翰;福克纳与基督教文化传统[J];国外文学;1994年01期

5 劳伦斯·布依尔,韦清琦;打开中美生态批评的对话窗口——访劳伦斯·布依尔[J];文艺研究;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增流;贾晓庆;;福克纳小说中的耶稣式形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吴家荣;作家审美心态特征刍议[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3 钱雯;;生态论文艺学的社会生态维度[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4 祁程;;从两部经典著作看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发展[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许太梅;;从走出家庭看西丽的成长[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潘菊芬;;试析《动物园的故事》中杰瑞的世界观的成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7 疏荐;;从哈克贝利·芬到霍顿看美国成长小说的发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8 陈红霞;王琼;王燕;;《华女阿五》: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9 高洋;;抒写现代社会“畸人”的痛苦成长历程——评安德森短篇小说《我是傻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10 霍然;;《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成长主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于海洋;;奇幻小说《坟场之书》之成长主题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2 马拥军;;从唯心主义总体性到唯物主义总体性——兼评卢卡奇对《历史与阶级意识》的自我批评[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荣宏庆;;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前提是人的自由发展[A];中国第四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理论构建、实践构建与人的发展经济学的大众化网络化论文集[C];2012年

4 杨彩霞;;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文学王国的基督教图景[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十六辑[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雪峰;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D];辽宁大学;2010年

2 符继成;走向南宋:“贺周”词与北宋后期文化[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莉;魏晋南北朝音乐美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贵禄;高地上的文学神话[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孙霄;瓦尔登湖畔的自由之帆[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唐海东;异域情调·故国想像·原乡记忆[D];复旦大学;2010年

7 穆重怀;新俄罗斯电影(1991-2008)的时代转型[D];辽宁大学;2011年

8 刘利成;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9 赵娟;中国近现代教育小说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10 赵琰;霍耐特“承认理论”探究[D];华侨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殷婷婷;黑白世界中的自我寻找——解读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身份认同问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树苹;成长小说《所罗门之歌》的体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燕秀丽;近三十年中国儿童成长小说论[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吕惠;秦文君少年小说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黄杨莲;论塞缪尔·巴特勒《众生之路》的成长主题[D];湘潭大学;2010年

6 邓荷;哈克的成长之旅[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曾秋霞;生态批评视角下的《蝇王》[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阮晓静;在赎罪中成长:试析《赎罪》中布里奥妮的形象[D];兰州大学;2010年

9 朱芮萱;盲从·反叛·回归[D];江南大学;2010年

10 王宏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精神生态解读[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高岚;艾萨克·麦卡斯林,西方的“真人”——从道家思想和生态主义看福克纳的《熊》[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 武月明;;论福克纳的生态主义伦理观[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溢;高志英;;悲壮之中的悖论——论福克纳小说《熊》中“布恩屠熊”之隐喻[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温伟;;莫言与福克纳创作流变论[J];理论月刊;2007年02期

3 缑广飞;;碧空双星 交相辉映——《熊》与《老人与海》比较研究[J];社科纵横;2006年11期

4 杨川;;在异化的世界里寻求安身立命之道——《老人》和《熊》主题试绎[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5 谭咪咪;;荒野情结:生态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熊》[J];世界文学评论;2007年01期

6 张骁;;艾克——福克纳心目中的摩西[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朱新福;;经典重读:也谈小说《熊》的生态启示[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何跃敏;论《去吧,摩西》的主题、形式与风格[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9 刘道泉;论福克纳小说中的基督教原型[J];许昌师专学报;1998年01期

10 陈才忆;从《熊》看福克纳对美国白人文明的反思[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艳萍;;荒野情结与草原大命——《熊》和《狼图腾》的生态思想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张慧仁;;自然:内心的需要——福克纳超越时代的自然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张志忠;;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评《福克纳与莫言比较研究》[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4 赵文书;;种族主义的余辉——简评福克纳的《夕阳》[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5 徐青;;福克纳:一个现代乡土作家[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6 李玉颖;;福克纳的意识流表现手法初探——析著名小说《喧哗与骚动》[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7 欧阳立博;;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多角度叙述结构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8 黄明;;艺术的想象与想象的艺术——论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的创作[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王小慧;;试用读者反应批评解读福克纳的《八月之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徐蕾;;浅析《喧嚣与骚动》中的白痴班吉[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佟栋(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直面福克纳的魅力[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2 何朝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及其背后[N];中华读书报;2008年

3 邱华栋;挤出南方土地的脓[N];中华读书报;2002年

4 王胡;菲利普·罗斯三赢笔会/福克纳奖[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尚东;美作家罗斯三连冠福克纳奖[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6 书评人 徐则臣;福克纳的遗产[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王胡;厄普代克旧作获福克纳奖[N];中华读书报;2004年

8 李霆鸣;穿裙子的福克纳[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9 陶洁;作家的名字与经济价值[N];中华读书报;2003年

10 陈慧莲;观察乌鸦的又一种方式[N];中华读书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勇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鲁宁;历史语境与文本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3 朱振武;福克纳小说创作的心理美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4 李萌羽;全球化视野中的沈从文与福克纳[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孙胜忠;无尽的求索和虚妄的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6 代晓丽;福克的小说《押沙龙,押沙龙!》叙事修辞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7 谌晓明;符指、播散与颠覆:福克纳的“斯诺普斯三部曲”之解构主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葛纪红;福克纳小说的叙事话语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9 曾军山;斯诺普斯三部曲的互文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10 谢雪梅;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分形[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莹;来自南方腹地的悠远根系[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兆撰;论福克纳小说中的女性形象[D];青岛大学;2010年

3 李里;历史文化冲突下的生存之路—福克纳的印第安故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健X;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女性形象探析[D];兰州大学;2011年

5 袁秀萍;论福克纳作品主题和风格的普适性[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6 曲洁姝;人与自然:论福克纳的长篇小说《去吧,摩西》[D];黑龙江大学;2003年

7 曹梦月;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视角下的《村子》[D];安徽大学;2010年

8 唐艳玲;技巧后的爱恨忧思——从《喧哗与骚动》叙事技巧看福克纳的南方情结[D];吉林大学;2004年

9 张慧;从《八月之光》看福克纳的女性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朱晓亚;福克纳《熊》的文本变迁与文学伦理学解读[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040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5040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0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