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从《去吧,摩西》看福克纳的生态伦理观

发布时间:2018-02-25 03:03

  本文关键词: 威廉·福克纳 生态伦理 人与自然 荒野与文明 出处:《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美国南方作家威廉·福克纳(1897-1962)的小说《去吧,摩西》着力探究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生态伦理关系。通过主人公艾克在荒野中的成长历程阐释了福克纳对荒野的崇敬和难以割舍的特殊感情。在南方新旧历史的变迁中,福克纳对人与土地、荒野的关系,人类工业化文明及人类中心主义,以及导致人与自然疏离的深层次的社会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体现了作者所具有的超越其时代的生态忧患意识及其生态伦理观。 本篇论文试以生态伦理阐释《去吧,摩西》,使其彰显出生态语境下的伦理蕴含及福克纳超越时代的生态伦理观。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在其著作《沙乡年鉴》中提出土地作为一个共同体的观念是生态学的基本概念,而土地应该被热爱和尊敬,则是一种伦理观念的延伸。土地伦理只是扩大了这个共同体的界限,它包括土壤、水、植物和动物,或者把它们概括起来:土地。社会生态学家,默里·布克金认为,当代的生态危机植根于更为深层复杂的社会问题。在生态伦理批评中,人与自然的对立也恰恰是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的歪曲与恶化的表现。《去吧,摩西》中白人对黑人、富人对穷人、男人对女人的支配特征正是反映了人对自然的统治观念直接来自于人对人的统治。人类之所以没有把土地纳入共同体的界限,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此。 本文的引言部分简要地介绍了福克纳创作《去吧,摩西》的背景及其所表达的生态思想,总结了目前的国内外研究情况,及生态批评的相关背景,以便更好地解读福克纳的生态伦理观。 第一章主要探讨了形成福克纳生态伦理思想的背景。对形成福克纳生态意识的地理环境、思想文化、社会历史根源及美国工业文明等背景进行了分析。逐渐消逝的荒野和印第安文化对福克纳的荒野情结构成了深远的影响,面对工业文明的发展与荒野的消亡之间日渐尖锐的对立,福克纳对工业文明的弊端进行了反思,体现了他超时代的生态意识。 第二章主要探讨了福克纳的自然生态观。主人公艾萨克·麦卡斯林在他的导师山姆·法泽斯的指导下,在追逐大熊老班的过程中,接受了荒野的考验,不仅认识到了荒野的内在价值,而且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新生。艾克正是通过在大森林中的打猎活动,从荒野、老班和山姆身上学到了勇气、谦恭、忍耐和怜悯等传统美德,同时深刻的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以及工业文明的发展与荒野的消亡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第三章主要论述了福克纳的社会生态伦理观。对福克纳而言,环境问题更多的是指社会生态问题而不是自然生态问题,小说通过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根深蒂固的社会问题。福克纳对土地所有权的批判,对人对人的控制的批判说明了人对土地的控制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疏离、人性异化并进一步控制土地的根源来自于社会内部。正是人类把土地视为商品随意买卖破坏,才会导致生态危机,也正是人对人的控制才会导致人类进一步控制土地。
[Abstract]:In the transition of the new and old history of the South , the author has made a deep reflec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land , wilderness , man ' s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and human centralism , as well as the deep social reasons that led to the alienation of man and nature . The paper tries to illustrate the ecological ethics in the context of ecological ethics . The concept of land as a community is the basic concept of ecology , and the land should be loved and respected . The land ethics just expands the boundary of the community . It includes soil , water , plants and animals , and it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 The social ecologist and Murray Bukhkin think that the contemporary ecological crisis is rooted in more deeply complicated social problems . The introduction part of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and the ecological ideas expressed by Fokona , summarizes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 and the background of ecological criticism , so a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ecological ethics view of Fook .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thics thought . The paper analys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 thought culture , social history and the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natural ecological view of Fook . Under the guidance of his mentor Sam Fazes , the hero Isaac McCaslin has received the test of wilderness , not only the intrinsic value of the wilderness , but also the spiritual born . Ake has learned the traditional virtues such as courage , humility , patience and compassion from the wilderness , the old class and the Sam through hunting activities in the big forest . At the same time , there is profound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and the extinction of the wilderness .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social ecological ethics of Fukana . For the latter ,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refer to the social ecological problems rather than the natural ecological problems . The criticism of the people ' s control over land ownership is the aliena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 the alienation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further control of the root causes of the land come from within the society . It is the human ' s view that the land is destroyed by the arbitrary sale of the commodity , which can lead to the ecological crisis , and it is also the human ' s control that leads to the further control of the land .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淑梅;关注人类命运的大师──“回放”小说巨人威廉·福克纳[J];理论观察;1998年02期

2 李细老;;已有介绍[J];读书;1985年07期

3 顾胜;论威廉·福克纳小说《熊》的综合文体风格[J];外国文学评论;1988年03期

4 孔耕蕻;法国贵族衰亡的挽歌与美国南方望族毁灭的恋歌——福克纳与巴尔扎克艺术世界鸟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5 肖明翰;巴金与福克纳的家庭小说比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6期

6 于洪英;福克纳与《喧哗与骚动》[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7 周黎平;心系南方 情恋南方──读《喧哗与骚动》话福克纳南方情结[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8 郑咏梅,艾格平;从《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看福克纳的写作风格[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S2期

9 管建明;福克纳叙事艺术中的时间和空间形式[J];外语教学;2003年04期

10 刘m 波;福克纳的遗作《南方之子》[J];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慧仁;;自然:内心的需要——福克纳超越时代的自然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任青;;略论大学生生态伦理观的培育[A];“以人为本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人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张志忠;;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评《福克纳与莫言比较研究》[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4 赵文书;;种族主义的余辉——简评福克纳的《夕阳》[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5 徐青;;福克纳:一个现代乡土作家[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6 李玉颖;;福克纳的意识流表现手法初探——析著名小说《喧哗与骚动》[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7 欧阳立博;;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多角度叙述结构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8 周鸿;;神山森林生态文化与生态伦理观[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9 黄明;;艺术的想象与想象的艺术——论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的创作[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朱义禄;;论先秦儒家生态伦理观及其现代意义[A];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纪念孔子诞辰2556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郭伯雄与澳国防部长福克纳共同发表联合声明[N];解放军报;2010年

2 杜鹃;美国独行刺客回国要继续行刺本·拉丹[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3 佟栋(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直面福克纳的魅力[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4 张慧仁;小说创造了福克纳[N];中华读书报;2002年

5 邹海仑;中国福克纳文学介绍的开山者和集大成者[N];中华读书报;2005年

6 何朝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及其背后[N];中华读书报;2008年

7 余杰;福克纳:羞怯的乡下人[N];中华读书报;2000年

8 陶洁;福克纳的评传[N];中华读书报;2000年

9 杨鸥;心系福克纳的李文俊[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10 王胡;菲利普·罗斯三赢笔会/福克纳奖[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勇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朱振武;福克纳小说创作的心理美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3 李萌羽;全球化视野中的沈从文与福克纳[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谌晓明;符指、播散与颠覆:福克纳的“斯诺普斯三部曲”之解构主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葛纪红;福克纳小说的叙事话语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6 廖增湖;沸腾的土地——莫言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孙胜忠;无尽的求索和虚妄的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8 谢雪梅;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分形[D];浙江大学;2006年

9 郭恋东;论中国现代文坛对“意识流”的接受[D];复旦大学;2006年

10 赵辉辉;美国南方文化视域中身体隐喻的书写[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莹;来自南方腹地的悠远根系[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兆撰;论福克纳小说中的女性形象[D];青岛大学;2010年

3 李里;历史文化冲突下的生存之路—福克纳的印第安故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健X;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女性形象探析[D];兰州大学;2011年

5 袁秀萍;论福克纳作品主题和风格的普适性[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6 胡松娜;从《去吧,摩西》看福克纳的生态伦理观[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7 曹梦月;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视角下的《村子》[D];安徽大学;2010年

8 唐艳玲;技巧后的爱恨忧思——从《喧哗与骚动》叙事技巧看福克纳的南方情结[D];吉林大学;2004年

9 张慧;从《八月之光》看福克纳的女性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刘蜀云;开放和多元的世界——论福克纳的意识流艺术[D];浙江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5327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5327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8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