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耶鲁派大屠杀创伤研究论析

发布时间:2018-04-08 12:33

  本文选题:大屠杀创伤 切入点:耶鲁派 出处:《当代外国文学》2013年04期


【摘要】:本文聚焦20世纪70年代末诞生的耶鲁派大屠杀创伤研究。其学术代言人肖莎娜·费尔曼和凯西·卡鲁思分别提出文学证据论和跨学科的人文阐释理论,批判西方现当代文化的原生性创伤,揭示创伤与文学乃至文化再现之间的表征危机。耶鲁创伤研究派的发展表现出典型的两栖性:以"大屠杀幸存者视频工程"为社会基础,以耶鲁解构理论为范式基础;同时以大学和社会公共空间为温床;同时争取理论话语权和公共空间话语权。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Yale Holocaust Trauma, which was born in the late 1970s.Shawsana Fellman and Kathy Carrouth, academic spokesmen, put forward literary evidence theory and interdisciplinary humanistic interpretation theory, respectively, criticizing the original trauma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western culture.Reveal the symbolic crisis between trauma and literature and even cultural reappearance.The development of Yale Trauma Research School shows typical amphibious nature: taking the Video Project of Holocaust survivors as the social foundation, the Yale deconstruction theory as the paradigm, the university and the social public space as the hotbed;At the same time, strive for the theory of discourse and public space right to speak.
【作者单位】: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基金】:教育部2010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摹仿诗学的革命”(项目编号:NCET-10-025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712.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大屠杀,不该被遗忘的历史——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经过[J];科技文萃;1994年07期

2 彭慧媛;大屠杀与成理爱情故事的逻辑悖理何在?——为影片《南京大屠杀》的导演说几句公道话[J];电影评介;1996年06期

3 吴晓东;“记忆的暗杀者”[J];读书;2000年07期

4 史洛;大屠杀之夜的《报告》[J];档案与史学;2002年02期

5 经盛鸿;侵华日军对南京“文化大屠杀”述论[J];江海学刊;2004年05期

6 沙蕙;;卢旺达大屠杀十周年祭——《卢旺达饭店》观影笔记[J];天涯;2006年01期

7 孙克复;旅顺大屠杀惨案新证[J];清史研究;1994年04期

8 梵璎;又见“鬼子兵”[J];中国戏剧;1999年05期

9 Ken Scarlett,万华;承载历史伤痛的创作──二战被害犹太人纪念碑作品巡视[J];美苑;2001年01期

10 孟樵;读者来信[J];炎黄春秋;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丽娟;;《二手烟》中扭曲的母爱[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孙玉玲;;日本帝国主义对辽宁人民大屠杀的暴行[A];抗日战争史及史料研究(一)——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3 李蕊珍;;震惊淞沪的日军青东大屠杀以及抗日军民的殊死斗争[A];上海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李天锡;;从泉州侨乡族谱看海外华侨的不幸遭遇[A];《谱牒研究与华侨华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朱幻洲;;五卅情缘[A];老兵话当年(第十辑)[C];2006年

6 林文静;;罗莎的自我——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读小说《大披肩》[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傅波;;平顶山惨案与日本的罪责意识——平顶山惨案72周年祭[A];江桥抗战及近代中日关系研究(上)[C];2004年

8 颜蓓蕾;;浅析《微光闪烁世界的继承者》逃避主题[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周建漳;;从叙述文本到历史经验——近三十年来西方历史哲学的新发展[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经盛鸿;;不屈的南京民众——沦陷时期南京市民的自发抗日斗争[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下卷)[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湘江;潘基文:努力宣传“人人享有尊严和公正”[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2 记者杨志望;安理会谴责刚果(金)大屠杀[N];人民日报;2003年

3 记者 丁喜刚;卢旺达总统指责西方对大屠杀袖手旁观[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4 邵馨莲;大声念出遇难者名字,以色列以此不忘纳粹暴行[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5 任意;大屠杀中诞生的音乐:60余载后再品生命咏叹[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6 赵卓昀;伊朗总统:有人不让我去看世界杯[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7 ;柏林开建“大屠杀纪念碑林”[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8 ;62年后,大屠杀幸存者机场重逢救命“天使”[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9 记者 郑汉根;让学生知道大屠杀历史[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10 特约撰稿人 钟志清;写作是了解人生的一种方式[N];中华读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舒明;大屠杀记忆和美国外交[D];复旦大学;2011年

2 申劲松;后大屠杀意识中的犹太维系与普世化反思[D];西南大学;2013年

3 胡越;身份与写作——德语国家年轻一代犹太裔作家叙事作品研究[D];北京大学;2009年

4 周发财;鲍曼社会理论对现代性的反思[D];复旦大学;2008年

5 郭台辉;齐格蒙特·鲍曼思想中的个体与政治[D];复旦大学;2006年

6 朴玉;于流散中书写身份认同[D];吉林大学;2008年

7 赖国栋;历史记忆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8 丁玫;艾·巴·辛格小说中的创伤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曾传芳;叙事策略与历史重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陈娴;种族的记忆,,文学的救赎[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甄密密;基于建筑现象学的大屠杀纪念馆设计初探[D];北京建筑大学;2013年

2 史今;大屠杀纪念馆在美国大屠杀教育中的角色[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年

3 包丽丽;亚美尼亚大屠杀问题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4 万海(Vahe Ghazaryan);亚美尼亚大屠杀事件法律责任的追究[D];吉林大学;2014年

5 万敏;从独特性到普世性[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年

6 朱祥;试析1915-1917年亚美尼亚大屠杀及其影响[D];西北大学;2011年

7 林梅玉;犹太社团—美国学校大屠杀教育的主要推动力[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年

8 刘丽娟;纳粹德国的知识分子与大屠杀[D];郑州大学;2013年

9 邹芝;英国绥靖政策再探讨[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王志鑫;维希政府对犹太人的迫害及原因探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216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7216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5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