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生产者的作家
本文选题:资产阶级 + 知识分子 ; 参考:《新美术》2013年10期
【摘要】:正应当把知识分子争取到工人阶级一边,使之意识到双方的精神活动与生产地位是一致的。——[法]拉蒙·费尔南代大家还记得,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设计里是怎样处置诗人的。为了国家的利益他拒绝让诗人呆在里面。他很清楚文学的力量,但是他把它看作是有害的多余的一一是在一个完美的国家里必须当心的。从那以后,关于诗人存在的权力这个问题不再常常如此着重地提出来,但今天提出来了,不过很少以这种形式提出来。然而对于你们所
[Abstract]:It is time to bring intellectuals to the side of the working class to realize that the spiritual activities of both side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ir productive status. [France] Ramon Fernand, for all of us, remembers,How Plato dealt with poets in his design of the Republic.He refused to let the poet stay in the national interest.He is well aware of the power of literature, but he sees it as pernicious superfluous-one that must be careful in a perfect country.Since then, the question of the power of the poet has not always been raised in such an emphasis, but it has been raised today, but rarely in this form.And yet, for all of you,
【分类号】:I10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玉律;俄国侨民文学的第一浪潮[J];俄罗斯文艺;1992年05期
2 苏珊·桑塔格;河西;;西蒙娜·薇依[J];上海文化;2011年03期
3 谢群芳;真实、生动、简单中见底蕴——从《死亡线上的挣扎》看越南作家南高的创作特点[J];东南亚纵横;2003年07期
4 严歌苓;十年一觉美国梦[J];华文文学;2005年03期
5 牧野;;生活在别处——小议《无望的逃离》中的“逃离”[J];外国文学动态;2003年05期
6 安迪;布莱希特《论文学》一书在苏联出版[J];外国文学研究;1979年03期
7 范大灿;两种对立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评卢卡契和布莱希特的分歧和争论[J];外国文学评论;1990年03期
8 张放;波伏瓦追求真理的一生[J];外国文学;1986年09期
9 范大灿;两种不同的战略方向——卢卡契与布莱希特的一个原则分歧[J];外国文学评论;1989年03期
10 郑腾川;;越界的守望者——论萨特在《什么是文学》中的文化立场[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海华;;乌斯宾斯基创作中的农村主题[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2 包丽丽;;《紫颜色》的色彩象征体系[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3 李倩;;从《世界丑闻》解析博尔赫斯的“作家”身份[A];终结与起点——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C];2002年
4 汪丽影;;没开枪的理由——简析大冈升平的《俘虏记》[A];终结与起点——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C];2002年
5 傅星寰;;政治中人的“异化”——珂塞沃伊形象解析[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张龙海;;关公战木兰——透视美国华裔作家赵建秀和汤亭亭之间的文化论战[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戴鸿斌;;《铁蹄》与《党生活者》[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朱冰;;《包法利夫人》精神批评浅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李增;龙瑞翠;;《荒凉山庄》阶级人物的道德伦理学分析[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谢燕燕;;欲望的极化与父权制的动摇——评托马斯·曼的小说《威尼斯之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夏榆;寻找家园的焦虑[N];南方周末;2006年
2 黄集伟;普通人的喧嚣与孤独[N];信息时报;2003年
3 石舒清;澄明 健康 和谐[N];宁夏日报;2004年
4 于凤川;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大知识分子[N];中华读书报;2002年
5 康慨;德国向以色列作家授勋 阿莫斯·奥兹获歌德奖[N];中华读书报;2005年
6 李保平;巴乌斯托夫斯基的普宁[N];辽宁日报;2007年
7 商报特约记者 魏芦华;新思维方式下作家为什么而作?[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8 流沙;文化 商业化的前提[N];中国保险报;2003年
9 陈亮 译;不思变革的作家视野太狭隘了[N];文艺报;2001年
10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德国记者 邵建光;德作家新作惹争议[N];中华新闻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敬慧;永远的异乡客[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2 刘晖;从单柄眼镜到戒尺——论圣伯夫的批评方法[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史节;布莱希特诗歌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元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琼;矛盾情结与艺术模糊性[D];复旦大学;2005年
5 汪隽;列斯科夫的创作与民间文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邓中良;奈保尔小说的后殖民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7 叶红;永不枯竭的心灵之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8 刘金举;“自我实现”与“超越”的室生犀星文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史月;嘉黛·萨曼内战三部曲中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迟晓虹;尤金·奥尼尔的悲剧想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婧;论小说《心》中知识分子的悲剧生存方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吴桂金;在荒诞世界中挣扎[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涂凯;E.M.福斯特的《霍华德庄园》:一本知识分子的关怀小说[D];南昌大学;2009年
4 王小红;赫索格——美国知识分子的影像[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5 高西峰;日本近代知识分子对其社会职责的认识[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6 李保龙;渴求尊严的“受害者”[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梁懿文;关于夏目漱石作品《心》的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8 魏国;中韩二十年代身边小说比较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9 胡新亮;人文介入政治[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年
10 黄姣;《生活的探求》与岛木健作的“再转向”[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491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749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