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伯纳文学创作的社会关注
本文选题:萧伯纳 + 文学创作 ; 参考:《外语研究》2013年06期
【摘要】:萧伯纳把文学视为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丑恶以及人类自身缺陷的阵地,当作宣传其超人思想的工具。在其作品中,他对资产阶级的贪婪自私、议会选举制度的虚伪腐败、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万能、帝国主义战争的惨绝人寰进行猛烈抨击,对人类自身劣性加以坦诚揭示。此外,他还大肆鼓吹超人思想,认为在生命力的作用下,人类最终将为超人所取代,而婚姻阻碍着超人的产生,应当被废除。
[Abstract]:Bernard Shaw regards literature as a position to expose and criticize the ugly and human defects of the capitalist society as a tool to propagate his superhuman thought. In his works, his greed and selfishness of the bourgeoisie, the hypocrisy and corruption of the parliamentary election system, the omnipotence of the capitalist society, and the violent world of the imperialist war. In addition, he also blasted the idea of Superman. In addition, he thought that under the action of life, man would be replaced by Superman, and marriage hindered the generation of Superman and should be abolished.
【作者单位】: 南京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561.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何成洲;;萧伯纳:西方女权运动的倡导者——评萧伯纳剧中“生命力”思想指导下的女性形象[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2 钱激扬;无意识压抑的症候——论萧伯纳戏剧与中国“才子佳人”小说中的女性形象[J];外语研究;2002年04期
3 秦文;创造进化论——萧伯纳戏剧创作的普遍主题[J];外国文学研究;199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赖桠楠;;大武侠精神于当代的传承——由近现代知识人以文“绘”武得到的启示[J];安徽体育科技;2012年03期
2 王哲;;瞿秋白《多余的话》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诉求[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张翼;;中国现代散文诗的文化阐释[J];闽江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4 杨雪;;论《芭芭拉少校》中的女性形象[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11期
5 刘春萍;陈锦添;;萧伯纳之女性观探幽[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6 杨雪;;《华伦夫人的职业》中女性形象的进步性[J];海外英语;2012年18期
7 李凯;石艳玲;;从《卖花女》看萧伯纳的创造进化论[J];文学教育(上);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哲;;《多余的话》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诉求[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二辑)[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翼;中国现代散文诗的诗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京;中国语境下的萧伯纳戏剧及其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2年
2 宋晓敏;瞿秋白文化思想与中国先进文化建设[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3 刘涛;对20世纪中国萧伯纳研究的反思与批判[D];武汉大学;2005年
4 谭雪凌;萧伯纳戏剧在中国[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5 李婧怡;论萧伯纳戏剧创作的“创造进化论”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刘云云;论萧伯纳的创造进化论[D];山东大学;2010年
7 李旭兰;《芭芭拉少校》中的人际意义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8 陈学珍;萧伯纳《圣女贞德》中的圣经原型[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9 何诗存;论《华伦夫人的职业》中的两难选择和亲情疏离[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嘉德;;从作品分期看萧伯纳戏剧的特点——纪念萧伯纳诞辰一百三十周年[J];山东外语教学;1986年02期
2 秦文;理智与情感的失衡——萧伯纳女性形象创作得失谈[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3 苏友贞;;碎心人与驯马师[J];读书;2007年09期
4 杜鹃;;一出精彩的短剧——评萧伯纳的《乡村求爱》[J];戏剧文学;2010年09期
5 顾兴梁;;跨越三百年 成就两大师——论斯威夫特与萧伯纳的讽喻情怀[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6 孙畅;;从《芭芭拉少校》看萧伯纳的现代戏剧[J];戏剧文学;2006年08期
7 王永生;鲁迅论易卜生与萧伯纳[J];兰州学刊;1985年05期
8 黄嘉德;;萧伯纳的戏剧理论及其实践[J];山东外语教学;1987年02期
9 唐红梅;;试论萧伯纳后期戏剧创作中的幻灭感[J];四川戏剧;2007年04期
10 黄嘉德;萧伯纳论“生命力”——评喜剧《人与超人》[J];文史哲;198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杰;;多一点问题,少一点结论——也谈外国文学研究的问题意识[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2 张兰珍;;从马洛的寻觅看文明的堕落[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3 刘士林;;文学批评的终结[A];“都市文化学科建设论坛暨都市文化原理编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张永祥;;二十世纪南半球诗圣——瓦列里·别列列申[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5 郑楚;;晋江籍菲华作家及其贡献[A];《谱牒研究与华侨华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邹建军;;外国文学的网络化与文学教育的大众化[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刘刚;;关于先秦两汉文学与语言文字关系的几点思考[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全国首届东周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蔡岚岚;;英国女性文学溯源——19世纪以前的英国女性文学综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陈天然;;中国饮食文化的他者形象——评《华女阿五》和《女勇士》(英文)[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刘燕南;;横看成岭侧成峰——论《呼啸山庄》中隐含的心理学类型和原型意义[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萧平;佩内洛普:她是那样卓尔不群[N];文学报;2009年
2 ;第四届海内外华语文学笔会举行[N];文学报;2009年
3 采访人 欧宏 瞿磊 本报记者;文学是最美的纽带[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4 本报评论员 郭凯;略萨的“抗争”精神仍在延续[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5 赵建中;弗洛伊德学说遭批判[N];中华读书报;2000年
6 通讯员 王登博;王友明作品荣获第五届海内外华语文学创作笔会二等奖[N];临汾日报;2010年
7 李兵;萧伯纳·薇薇·“新女性”[N];中华读书报;2008年
8 李兵;萧伯纳的《鳏夫的房产》[N];中华读书报;2008年
9 宗笑飞;哲麦勒·黑托尼为反对遗忘而进行创作[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辛越;艾特玛托夫的追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金云;论泰戈尔思想和文学创作中的宗教元素[D];复旦大学;2009年
2 王晓英;走向完整的生存[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金举;“自我实现”与“超越”的室生犀星文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吴洁;“语言游戏说”视角下的王尔德作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5 石云霞;萧伯纳《卖花女》中不礼貌现象的语用文体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6 马征;西方语境中的纪伯伦文学创作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7 余富兆;从现实主义的复归到多元并举[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8 谭惠娟;创新·融合·超越:拉尔夫·埃利森文学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9 王晓华;乔治·奥威尔创作主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10 庄秀芬;古代朝鲜女性汉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薇;《巴黎圣母院》:文学视野中的建筑[D];中南大学;2008年
2 祝小丁;作为长篇小说家的约翰·契弗[D];四川大学;2005年
3 安瑛;文化的冲突与融合[D];延边大学;2007年
4 俞海宝;奥斯卡·王尔德文学创作中的矛盾性[D];兰州大学;2007年
5 高军玲;隐秘的展示[D];西南大学;2008年
6 高nInI;自然意象之隐喻:霍桑罪恶观再解读[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刘云云;论萧伯纳的创造进化论[D];山东大学;2010年
8 张京;中国语境下的萧伯纳戏剧及其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2年
9 周妹;留学体验与朱耀燮的文学创作[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10 伍金文;萧伯纳三部戏剧作品中的主题思想上的讽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912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791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