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村上春树的战争观——由“死使我想起中国人”谈起
本文选题:村上春树 + 中国 ; 参考:《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04期
【摘要】:"死使我想起中国人"出自村上春树的小说《去中国的小船》。就村上春树的整体创作来讲,"死使我想起中国人"的原因是战争。村上春树试图通过战争关怀与书写来找寻日本现代"自我丧失"疾患的精神寄托,他憎恶战争,呼吁战后日本人应承担战争责任,但其小说中的人物更专注于自身伤痛的抚慰,而非对自身恶行的反省,说明了村上春树反战的不彻底性。
[Abstract]:Death reminds me of the Chinese, a novel by Haruki Murakami, the Boat to China. As far as Murakami's overall creation is concerned, the reason for "death reminds me of the Chinese" is war. Haruki Murakami tries to find the spiritual sustenance of Japan's modern "self-loss" disease through war care and writing. He abhors the war and calls for the Japanese to bear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war after the war, but the characters in his novels are more concerned with the solace of their own pain. Instead of reflecting on his own evil deeds, Murakami's anti-war nature is not thorough.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分类号】:I313.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付昌玲;;村上春树短篇小说的叙事策略[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彦彤;;论《挪威的森林》中的孤独意识与寻觅意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2 郭海萍;;《海边的卡夫卡》与村上春树的思想倾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1期
3 申莉莉;;理想幻灭的青春——村上春树“青春三部曲”人物形象解读[J];电影评介;2010年09期
4 张敏生;;近三十余年日本、中国内地村上春树研究述评[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杨炳菁;;历史记忆与文学语言——评小森阳一的《村上春树论:精读〈海边的卡夫卡〉》[J];外国文学;2008年04期
6 陈卉;论后现代小说中的“孤独”情结[J];甘肃高师学报;2004年06期
7 李莉;;村上春树笔下“边缘化”的都市青年[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年02期
8 董群智;;村上春树的文学宣言——《且听风吟》的一种解读[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董群智;;村上春树小说的女性解读——以青春三部曲为例[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张昕宇;;岁月的歌谣:《且听风吟》的时间主题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敏生;时空匣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郑毅;吉田茂政治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李晓娜;村上春树与美国现代文学[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采;文学与音乐的完美交融[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2 申莉莉;幻灭·异化·暴力[D];暨南大学;2011年
3 周思来;村上春树小说中的时间美学[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高洁;新时期以来作家笔下的“作家形象”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5 纳莎;村上春树作品中的动物形象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6 卜瑞晓;村上春树战争观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7 耿海霞;村上文学研究在中国(1989-2009)[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严宝锋;中国对日外交战略的回顾与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梁彩丽;对都市人生存困境的思考[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谢金洋;世界亚文化框架下的村上春树创作读解[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彬;;村上春树的二元世界[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年01期
2 赵仁伟,陶欢;“现实是凑合性而不是绝对性的”──论村上春树小说中的非现实性因素与现实性主题[J];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01期
3 赖明珠;;这个字村上春树会不会用?[J];明日风尚;2009年05期
4 ;编者的话[J];译林;2010年04期
5 多多;;青春读本[J];医学美学美容;2003年02期
6 林少华;;村上春树的中国之行[J];读书;2007年07期
7 刘信宏;试论村上春树小说中的比喻[J];修辞学习;2001年05期
8 阎保平;村上春树的现代寓言:自我的损毁与死亡[J];日本研究;2004年03期
9 阎保平,吴金梅;村上春树的现代爱情寓言——分裂的性爱与爱情[J];大连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10 李莹;;村上春树的鸡蛋与墙——对话村上春树译者林少华[J];南风窗;2009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林少华;;村上春树在中国——全球化和本土化进程中的村上春树[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2 王震亚;;千山外,水长流——北美华文小说的回顾与前瞻[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秋冬卷[C];2004年
3 刘俊;;北美华文文学中的两大作家群比较研究[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4 铃木章能;桑村特里沙;;后现代的厌倦[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5 伊藤清司;夏宇继;;桃太郎的故乡[A];域外民俗学鉴要[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德纯;村上春树文学扫描[N];人民日报;2004年
2 本报特约记者 戴铮;岛田雅彦:日本传统作家非常憎恨村上春树[N];中华读书报;2011年
3 赵兰英;在中国出书最多的外国作家是谁?[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4 唐卉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村上春树作品中的俄狄浦斯主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林少华;村上春树作品中的四种美[N];中华读书报;2005年
6 记者 余传诗;林少华说村上春树获诺奖的可能高达七成[N];中华读书报;2006年
7 林少华;哈佛教授眼中的村上春树[N];中华读书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李凌俊;村上春树:读者比诺奖更重要[N];文学报;2006年
9 谢狸/编译;村上春树,,想像世界的探险家[N];社会科学报;2005年
10 本报特约记者 戴铮;村上春树再掀“麦田热”[N];中华读书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晓娜;村上春树与美国现代文学[D];吉林大学;2013年
2 张敏生;时空匣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张昕宇;从“日本”的历史文脉中阅读村上春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杨炳菁;后现代语境中的村上春树[D];吉林大学;2009年
5 尚一鸥;村上春树小说艺术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向忆秋;想象美国:旅美华人文学的美国形象[D];山东大学;2009年
7 邹建军;“和”的正向与反向[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晓青;斯·茨威格在中国(1949年-2005年)[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9 谢志宇;论近、现代日本文学中的“家庭”[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敏;村上春树作品在中国大陆的畅销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昊;村上春树在我国的译介与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纪瞳瞳;从《1Q84》看村上春树的“身体”化写作[D];山东大学;2012年
4 王丽静;村上春树:超然与介入之间[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5 李秀青;村上春树和他的“青春三部曲”[D];山东大学;2010年
6 孙雅丹;村上春树小说的语言特色及翻译特色[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罗舟;在迷惘中寻找归途[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柯子刊;村上春树文学:中国元素与暴力之间[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林宏伟;“东方与西方、超然与介入”[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10 纳莎;村上春树作品中的动物形象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930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793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