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库切“自传三部曲”中的人称、时态与自我

发布时间:2018-05-12 07:07

  本文选题:库切 + 自传三部曲 ; 参考:《外国文学》2013年03期


【摘要】:库切"自传三部曲"中运用的第三人称与现在时同步叙事,有别于传统忏悔体自传所惯用的第一人称与过去时回溯叙事策略,形成"在场的缺席"的叙事矛盾与张力,同时亦表明作者拒绝通过写作为"自我"辩解。库切认为,"所有自传皆他传",自传跟其他虚构作品一样,是一种叙事书写与语言建构。在三部曲中,库切让既往自我以他者面目出现,并以即时性叙事手法使意义处于不确定、未完成的建构之中。这既说明文本中所谓"真实"的复杂性,也象征着用语言建构与找回曾经自我的不可能。写作者立足于当下,试图对历史自我进行道德复原时,其在永恒的时间面前所必然遭遇的失败,即自传与语言的困境。
[Abstract]:The simultaneous narration between the third person and the present tense used in Kuche's autobiography is different from the narrative strategy of the first person and the past tense, which is used in the traditional confessional autobiography, and forms the narrative contradiction and tension of "absence of presence". It also shows that the author refuses to defend himself by writing. Kuche believes that "all autobiographies are other biographies", which, like other fictional works, are narrative writing and language construction. In the trilogy, Kuche makes the past self appear as the other, and uses the instantaneous narrative technique to make the meaning in the uncertain, unfinished construction. This not only illustrates the complexity of the so-called "truth" in the text, but also symbolizes the impossibility of constructing and retrieving the self with language. The writer is based on the present and tries to carry on the moral recovery to the historical self, the inevitable failure in the face of the eternal time, that is, the dilemma of autobiography and language.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I478.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陶瑛,张伯香;在直觉中把握生命——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与伍尔夫的《达洛卫夫人》[J];法国研究;2001年01期

2 陈映红;寻觅体验“存在”的意识——探寻纪德的轨迹[J];法国研究;2001年01期

3 王苹;阿黛拉·奎斯特解读——《印度之行》妇女形象初探[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皇甫世奎;佛洛伊德心理学对英国现代主义小说的影响[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王贵明,刘文杰;《我自己之歌》中的超验主义思想[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黄志杰;;试论日本当代文学的忧郁性[J];日本研究;2006年02期

7 向天华;;珠儿是海斯特“三重人格”的外化体现[J];文教资料;2006年30期

8 金鹏;;找回迷失的“我”——《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的精神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1期

9 黄宇洁;;作为他者的宠儿——评莫里森的小说《宠儿》[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10 金万锋;;《哎……咿!》他者的声音——谈亚美文学选集《哎……咿!》的历史眷顾[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金艳霜;;从“自我”到“死亡”:论《悲惨事件》中的达菲先生[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林文静;;罗莎的自我——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读小说《大披肩》[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蔡圣勤;;文化殖民后语境中的叙事身份和道德伦理两面性——库切小说《耻》细读之三[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程慧;叶塑;;从心理学角度浅析希斯克利夫性格及其成因[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孟玲;;正确地认知自我与他者——对《上海孤儿》的后殖民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李茹;;找回失去的自我:对《玩偶之家》和《推销员之死》的比较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7 汤瑶;;《蝇王》男权社会里被沉默的女性声音[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林丽;;《等待戈多》与《车站》中分裂的自我与生存之荒(英文)[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京明;中国镜像的明与暗[D];复旦大学;2005年

2 贺安芳;追寻自我[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淑芹;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4 杨炳菁;后现代语境中的村上春树[D];吉林大学;2009年

5 王旭峰;解放政治与后殖民文学[D];南开大学;2009年

6 祝平;乌云后的亮光[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7 蔡圣勤;孤岛意识:帝国流散群知识分子的书写状况[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兰守亭;人的困境与拯救——库切小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柳东林;西方文学的非理性特点及禅意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武娜;库切小说中的他性表征与伦理重构[D];河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馨;追寻自我的历程[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周晓芹;黑人女性寻求自我的历程[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穆妍;托妮·莫里森小说中受压抑黑人女性的声音[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4 夏伶;自我·性·性别[D];吉林大学;2007年

5 张雷;有岛武郎与《该隐的后裔》[D];黑龙江大学;2008年

6 顾倩;论巴赫金对话理论中“自我”与“他者”的关系[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童靖;自我,自然及当代北美印第安自传文学[D];西北大学;2005年

8 薛玉秀;艾米莉·狄金森隐居之谜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郭向宇;“沉沦”与“本真”[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薛琴;飞越束缚的网[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776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8776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2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