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说《赎罪》中的反讽
本文选题:《赎罪》 + 伊恩·麦克尤恩 ; 参考:《思想战线》2013年S2期
【摘要】: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赎罪》同时呈现了两个文本,第一个文本试图追寻真相、坦白罪行并呈现围绕赎罪所做的努力。第二个文本通过指出前一个文本的虚构性拆解了两种努力。小说要呈现的反讽正依赖于两个文本间的张力。通过反讽,《赎罪》提出了伦理判断的相对性和多元性问题。
[Abstract]:Ian McEwan's novel Atonement presents two texts at the same time, the first of which attempts to seek truth, confess guilt and present efforts around atonement. The second text points out two kinds of efforts to disassemble the fictitious nature of the previous text. The irony of the novel depends on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two texts. Through irony, Atonement raises the question of the relativity and pluralism of ethical judgment.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人文学院中文系;
【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伊恩·麦克尤恩小说叙事伦理研究”阶段性成果(2012C082)
【分类号】:I561.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赵毅衡;;反讽:表意形式的演化与新生[J];文艺研究;2011年01期
2 赵毅衡;;广义叙述学:一个建议[J];叙事(中国版);2010年0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明洁;;网络流行语为什么能够传达民意?[J];编辑学刊;2011年04期
2 王伟;;知识分子:反讽的自由主义者[J];东南学术;2012年05期
3 胡晓云;;创意为先 多效合一——澳大利亚公益广告《蠢蠢的死法》解读[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年08期
4 支宇;;再传统——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立场与记忆模式[J];当代文坛;2014年01期
5 宋艳丽;骆世查;;信息时代“传而不通”的文化反思[J];编辑之友;2014年11期
6 周丹;;波特短篇小说《他》的人物形象塑造[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5年03期
7 董迎春;;古典剧目的现代传播——以粤剧《海棠花》成功演出为例[J];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06期
8 王伟;;后形而上学时代的文学文化[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9 文彬彬;;《德伯家的苔丝》的反讽叙事[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10 潘桂林;;话语交流视域下的叙事声音类型论[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伟;罗蒂与关系主义文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蒋雪丽;新时期文学形式本体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高杰;基于格雷马斯叙事语法的英语课堂话语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3 刘芳;西方传统美学中的“反讽”特征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4 甘露;论勃朗宁戏剧独白诗的现代主义元素[D];长江大学;2013年
5 聂晶;杰拉德·普林斯的叙事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6 赵玉琳;论萧乾短篇小说中的儿童视角[D];天津师范大学;2014年
7 闫莉;论“哲理反讽”[D];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龙迪勇;叙事学研究之五 梦:时间与叙事[J];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08期
2 詹姆斯·费伦;尚必武;;文学叙事研究的修辞美学及其它论题[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伟;;何以赎罪——评麦克尤恩《赎罪》[J];科技信息;2008年30期
2 李菊花;;论麦克尤恩《星期六》中的交往思想[J];当代外国文学;2013年01期
3 余华;;伊恩·麦克尤恩后遗症[J];作家;2008年15期
4 王翔子;;左手黑暗 右手美丽——品读麦克尤恩名作《水泥花园》的黑暗美学艺术[J];飞天;2010年04期
5 罗媛;;中国伊恩·麦克尤恩研究综述[J];文教资料;2011年34期
6 丁建宁;;赎罪如何可能?——评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J];外国文学动态;2004年06期
7 郭国良;蔡婷婷;;新婚之夜的悲剧——读伊恩·麦克尤恩新作《在切西尔海滩上》[J];外国文学动态;2007年06期
8 张和龙;;宏大而优美的心灵史诗——评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J];外国文学动态;2008年02期
9 舒奇志;;主体的欲望与迷思——解读伊恩·麦克尤恩的《时间中的孩子》[J];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03期
10 叶红;;在切瑟尔海滩上[J];观察与思考;2008年18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康慨;麦克尤恩耶城领奖,强烈批评以色列[N];中华读书报;2011年
2 周志明(教师);麦克尤恩的救赎[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3 王东;麦克尤恩处女作花开南京大学社[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4 早报记者 石剑峰;“这不是以色列外交部设的奖”[N];东方早报;2011年
5 深圳商报记者 刘悠扬;文学巨人在中国遭遇“沉默”[N];深圳商报;2011年
6 黄昱宁;他就是我们自己[N];经济观察报;2012年
7 胡续冬;电影和小说之间的《赎罪》[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8 书评人 李杰邋思郁;麦克尤恩:经典作家如何面对大众读者[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王胡;罗琳、麦克尤恩、胡赛尼同获大英图书奖[N];中华读书报;2008年
10 李菊花;作家该如何组织记忆?[N];文艺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沈晓红;伊恩·麦克尤恩主要小说中的伦理困境[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胡慧勇;历史与当下危机中的伊恩·麦克尤恩小说[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阳;无暇浪漫: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丽莉;伊恩·麦克尤恩小说《赎罪》中的真实[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3 聂玉娟;论伊恩·麦克尤恩小说中的“孤独”[D];南昌大学;2012年
4 韩玉乾;伊恩·麦克尤恩小说《星期六》中的凝视、反抗和移情[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5 杨丽丽;伊恩·麦克尤恩小说中的成长主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6 赵颖钰;在孤独、困惑和遗憾中寻找生命的意义[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峰;超越“影响的焦虑”—论伊恩·麦克尤恩小说《赎罪》[D];湘潭大学;2010年
8 何其方;麦克尤恩小说《星期六》中的冲突与困惑[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9 王倩;拒绝遗忘的布里奥妮:伊恩·麦克尤恩《赎罪》中的虚构[D];复旦大学;2010年
10 杨燕;伊恩·麦克尤恩小说中的“非常态成长”主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1006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100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