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柳下洪世泰汉诗主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8-08-04 15:10
【摘要】:洪世泰是我们朝鲜文学史上真正的形成委巷文坛,开启文学空间的代表人物。他既是18世纪后使委巷文学在朝鲜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的先驱者,也是具有近代意识的进步文人。 更为重要的是他在个人的贫困与不幸之中,聚集委巷人的诗作品出版“海东遗珠”,不仅是为了委巷文学的空间,而且把委巷文学提高到士大夫文学同样地位的艰苦努力的结果,他通过这样的努力,把原本两班所有物的汉诗创作扩大到委巷人的范畴,结果到18世纪以后建立委巷人的近代意识化与文化领域的扩大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到了19世纪因此而产生大量的委巷文学人才,进而把委巷人的文学在朝鲜近代文学的移行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纵观洪世泰文学的形成背景,因社会经济的变化引起的大都市的气氛和文学思想的新倾向使他的天生具有的诗作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并且与文学见识卓越的部分士大夫们的交往更加给他提供了许多良好的条件。 但他生活的时代是社会,经济的变化与一起,上层势力内部的矛盾日趋尖锐化的时期,百姓们的生活越来越荒废等诸多社会矛盾更加深化的时期,为此迫切需要现实对应的文化的时期,面面对这样的矛盾,一方面在抵抗,另一方面渴望平等社会的民众的志向一起,切实需要近代指向性文化的时期。 在这样的时代,近代意识到了朝鲜后期要委巷文人所发扬光大,并且完成,同时把朝鲜中世纪文化转变到近代文化,但它的始初是17世纪初,林俊元、洪世泰所创导的落社开始,更为重要的是林俊元死后,洪世泰主导洛社起了中间作用。 朝鲜后期委巷诗人洪世泰在他的文集里留下了2218首庞大分量的诗作品,他的名声可以说当时清政府使馆到了我国要诗作品的时候,朝廷专门给洪世泰的诗的程度。 注目洪世泰作为专门诗人,对他的研究成果来看,他的一生与诗社活动,文学论和作品研究,委港文学中他的地位等等,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果,上述研究很多部分看法都为一致,但他的诗作品创作的主题性研究或谈论他的近代意识的部分却很少。
[Abstract]:Hong Shitai is a representative figure in the history of Korean literature. He is not only the pioneer who made Wei Xiang literatur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Korean literature after the 18th century, but also the progressive literati with modern consciousness. What is more important is that in the midst of his personal poverty and misfortune, he gathered together the poetry works of Wei Xiang Ren to publish "the bead of Haidong", not only for the sake of the literary space of Wei Xiang. And the result of his hard efforts to raise the literature of Wei Xiang to the same position as that of the literati and officials. Through such efforts, he expanded the original creation of Chinese poetry belonging to the two classes to the category of the people in Wei Xiang. As a resul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odern consciousness of the Wei Xiang people and the expansion of the cultural field after the 18th century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and in the 19th century, a large number of literary talents were produced. Thus, Wei Xiang Man's literatur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igration period of Korean modern literature, which made an indelible contribution. Looking at the background of Hong Shi-tai 's literature, the atmosphere of metropolis and the new tendency of literary thought caused by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changes have created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his natural poetic talent. And the communication with some literati and bureaucrats who had excellent literary knowledge provided him with many good conditions. However, he lived in a period of social and economic changes, a period in which the contradictions within the upper classes became increasingly acute, and when the lives of the people became increasingly desolate, and many social contradictions deepened. Therefore, we urgently need the period of realistic corresponding culture, facing such contradictions, on the one hand, resistance, on the other hand, the aspirations of the people who yearn for an equal society, and really need the period of modern oriented culture. In such an era, modern times realized that the late stage of North Korea should be carried forward by the literati, and the completion of the North Korean medieval culture into modern culture, but it bega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17th century, Lin Junyuan, Hong Shitai's creation and guidance began, and more importantly, after the death of Lin Junyuan, Hong Shitai led the Luoshe to play an intermediate role. Hong Shi-tai, a late Korean poet, left 2218 poems in his collection. His reputation can be said that when the Qing government embassy came to our country to ask for poetry, the court gave Hong Shi-tai a special poem. As a special poet, he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his life and activities in poetry society, literary theory and works research, his position in the literature of Wei Hong Kong, and so on. Many of the above studies are consistent, but few of his poetic works are thematic research or talk about his modern consciousness.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312.0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舟;《新的文学空间──论大众传播与中国九十年代文学》(博士学位论文)[J];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02期

2 李微;《野草》中象征意象的运用[J];开封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3 郭志刚;;文学论“道”——巴金先生的文学空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刘进;;“空间转向”与文学研究的新观念[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5 张鹏;;从“生活空间”到“文学空间”——“空间理论”:作为文学批评方法[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金建佑;;韩国现代小说中出现的文学空间——首尔的历史[J];当代韩国;2008年03期

7 刘雨;;文学史的问题与反思[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8 任洪玲;;文学建构的空间世界[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9 徐小霞;;文学的空间研究述评[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年10期

10 吕园园;;论文学的空间存在方式[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石瑛;;以一棵树的名义成长——谈新槐文学社与学校精神[A];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梁笑梅;;20世纪巴蜀文学地域的空间形态研究层序[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3 程光炜;;当代中国文学中主体形象的变迁[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秋冬卷[C];2004年

4 陈慧;;后世所见的穆克登碑[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8年

5 谢纳;;“空间转向”与当代文艺理论建构[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6 张颐武;;在新的起点思考新的价值[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年第3期(总第197期)[C];2010年

7 武翩翩;;传统文学期刊如何应对网络的挑战[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2)[C];2007年

8 何言宏;;中国当代文学的自主性难题[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1)[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关仁山(河北省作协专业作家);拓展新的文学空间[N];中国文化报;2001年

2 段崇轩;打破文学与农民之间的“坚冰”[N];文艺报;2006年

3 石一宁;“新世纪文学研究”渐成气候[N];文艺报;2006年

4 石一宁;传媒时代,文学何为?[N];文艺报;2006年

5 鲁力进;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前沿意识与创新意义[N];文艺报;2007年

6 葛红兵;文学空间里的胡同文化[N];文艺报;2008年

7 李林荣;新世纪文学新在哪里[N];文艺报;2008年

8 西江日报记者 周永龙 叶树浓;端砚文化的记忆与想象[N];西江日报;2011年

9 贺绍俊;孤傲的唯美写作[N];光明日报;2005年

10 白烨;近期文坛争鸣述要[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杨为刚;唐代“长安—洛阳”文学地理与文学空间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2 叶晔;明代中央文官制度与文学[D];复旦大学;2009年

3 曹怀明;大众媒体与文学传播[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谢纳;空间生产与文化表征[D];辽宁大学;2008年

5 哈申高娃;蒙古族历史题材长篇小说与蒙古人的历史意识[D];内蒙古大学;2010年

6 崔宰溶;中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D];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允洙;柳下洪世泰汉诗主题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2 朱玲;大众文化背景下文学空间的嬗变[D];河北大学;2009年

3 王丽芳;论布朗肖《文学空间》中的写作思想[D];西南大学;2011年

4 廖臻;比较文学观照下的文学史编写新方法论[D];吉林大学;2005年

5 赵渭绒;因陀罗之网:互文性与文学空间[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穆旭光;空间视角下的文学审美[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7 刘会;文学·消费·权力[D];暨南大学;2008年

8 周玲玲;论城乡意识与中国1930年代文学[D];南京大学;2011年

9 王文艳;跨越疆界[D];汕头大学;2004年

10 王红玉;师陀“空间书写”探微[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1642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1642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f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