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吴宝星的《假如我们梦太久》的后殖民解读

发布时间:2018-08-11 14:02
【摘要】:新加坡英语文学是后殖民文学的一个主要分支。作为新加坡英语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假如我们梦太久》被认为是新加坡第一部用英文创作的严肃小说。小说的作者吴宝星是新加坡的文学先锋,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小说的背景设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新加坡,讲述了一个受过西方教育的华裔青年光萌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不断挣扎的故事。综观国内外研究,后殖民文学研究主要集中在非洲文学,美国少数族裔文学,加拿大文学,和西印度文学等,对新加坡英语文学的研究甚少。因此,研究新加坡英语文学在研究选题上具有一定的新意。 后殖民理论被广泛地用于评析后殖民文学。在萨义德的《东方主义》中,他借用了葛兰西的文化霸权,阐述了宗主国是如何通过文化霸权来对殖民地进行统治,并揭示了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的中心和边缘的权利关系。萨达尔的东方化的东方人概念意指那些思想已经完全西化的东方人,是西方文化霸权的产物。霍米·巴巴提出要打破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这种权利关系结构框架,建立一个“混杂的”的身份,以此来消除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而在消除这种文化霸权构建一个民族国家的过程中,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提出一个国家就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新加坡英语文学具有明显的后殖民特征,因此,运用后殖民理论来分析新加坡英语文学是合理可行的。 本文试图从后殖民的角度解读新加坡作家吴宝星的《假如我们梦太久》这部小说,目的是要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新加坡作家吴宝星的人文主义思想和这部作品的内涵。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小说作家吴宝星如何在文中表达自己的人文关怀来评析小说的价值。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本文试图揭示独立后新加坡仍受到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影响,以及在西方霸权中,新加坡人的文化认同焦虑。文章共有五章:第一章主要对吴宝星和《假如我们梦太久》进行介绍,综述国内外对该作品的研究情况,对相关后殖民理论进行梳理,阐述本论文的研究意义、方法和结构。第二章主要对小说中体现西方文化主导地位的文本进行分析。第三章主要对小说中体现东方文化他者化的文本进行分析。第四章分析了作家如何通过民族叙事在文本中构建新加坡的这个“想象的共同体”。第五章阐述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危机,以及主人公的文化认同焦虑和选择。第六章是对论文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
[Abstract]:Singapore English literature is a major branch of post-colonial literature.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orks in Singaporean English literature, "if we dream too long" is considered to be Singapore's first serious novel written in English. The author of the novel, Wu Baoxing, is a literary pioneer in Singapore, a famous poet and playwright. Set in Singapore in the 1960s, the novel tells the story of a western-educated young man of Chinese descent struggling between reality and ideal. Looking at the studies at home and abroad, postcolonial literature studies mainly focus on African literature, American minority literature, Canadian literature, and West Indian literature, etc. Therefore, the study of Singaporean English literature has some new ideas in the study of topics. Post-colonial theory is widely used to analyze post-colonial literature. In said's Orientalism, he borrows Gramsci's cultural hegemony, expounds how the Suzerain rules the colonies through cultural hegemony, and reveals the central and marginal powe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lonists and the colonized. Sardar's oriental concept of Orientalism refers to those oriental whose thoughts have been completely westernized, which are the product of western cultural hegemony. Homi Baba proposed to break the framework of the right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onists and colonized people and to establish a "mixed" identity to eliminate colonialism and cultural hegemony. In the process of eliminating the cultural hegemony and constructing a nation-state, Benedict Anderson proposed that a country is an imaginary community. Singapore English literature has obvious postcolonial characteristics, so it is reasonable and feasible to analyze Singapore English literature with postcolonial theor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interpret Singapore writer Wu Baoxing's novel "if our Dream too long" from a post-colonial perspective, in order to help readers better understand the humanism of Singaporean writer Wu Baoxing and the connotation of this work.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the novel by analyzing how Wu Baoxing expresses his humanistic concern. By reading the text carefull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veal that Singapore was still influenced by western cultural hegemonism after independence, and that Singaporeans' cultural identity was anxious in the process of Western hegemony. There are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introduces Wu Baoxing and if our Dream too long, summarize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on this work, combs the relevant postcolonial theory, and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method and structure of this thesis.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analyzes the text which embodies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western culture in the novel.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analyzes the texts of oriental culture. Chapter four analyzes how the writer constructs the "imaginary community" of Singapore through national narration. The fifth chapter describes the Singaporean identity crisis, as well as the protagonist's cultural identity anxiety and choice. The sixth chapter is a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339.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楚爱华;《醒世姻缘传》中父权秩序的倾覆[J];蒲松龄研究;2002年02期

2 李蕊;卜玉伟;;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概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3 费菲;;法律传统论纲[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4 华泉坤,张浩;《暴风雨》——莎士比亚后殖民解读的一个个案[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5 陈兵;牛振宇;;《金银岛》:西方人的“东方幻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吴先伍;;陈独秀伦理革命的传统内涵——兼论传统与现代的辩证法[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汪明香;从“文化帝国主义”到“跨文化传播”[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8 陈旭;;奥斯卡·王尔德的唯美主义与俄国形式主义之比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9 李夏灵;;传统在法治社会中的定位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2期

10 吴青松;;失地农民发展社会网络的困境——以南京市郊社区“仙居雅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华;;后现代主义文化视角——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理论综述[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郑丹丹;;女性集体行动与社会空间塑造——以耽美现象及粉丝组织为例[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孟维娜;王毅杰;;困境中的挣扎[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林晓珊;;性别表演与性别认同:城市职业女性香烟消费的情境与实践[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张扬金;;交汇口处的权力异化与矫正——城市化进程中过渡型社区区务人员腐败透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艾玲娟;聂平平;唐伟志;;政党认同与政党生命力[A];变革世界中的政党政治——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论文集(第五辑)[C];2012年

7 郭建新;;核心价值体系道德认同的依据和路径研究[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8 干成俊;;世界历史与全球化:人的实践活动的空间拓展[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陶庆;;旋转的“认同环”:“福街商会”的象征与仪式[A];北京大学海峡两岸第二届公共管理论坛——传统文化与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陈卫星;;现代性的一种叙事——关于韩国影片《薄荷糖》、《绿洲》和《打回头的情书》的分析[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苗永敏;拒绝妥协[D];苏州大学;2010年

4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5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彤;乌鲁木齐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状况调查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4年

2 魏源;《妻子与女儿》中女性成长主题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年

3 辛祉润;社会工作介入农村肢体残疾人帮扶服务的个案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4年

4 尚云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机理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4年

5 谷晓骏;汉英人体隐喻对比[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4年

6 周李帅;刘庆邦煤矿文学的文化阐释[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7 王静;追寻和谐的生态家园—生态批评视角下的《董贝父子》[D];河南科技大学;2014年

8 赵佳;文化成员身份认同的困境[D];天津师范大学;2013年

9 余洁;双重文化语境中菲利普·罗斯小说“受害者”形象研究[D];江南大学;2014年

10 赵娣;《眷恋》中边缘人物的后殖民解读[D];郑州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1771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1771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7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