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波与中国象征主义
[Abstract]:Lanbo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as a symbolism poet in 1920s. However, Chinese scholars do not agree that the basic creative principles of symbolism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Lanbo, and only regard him as a master of color. In fact, the theory of harmony, which is regarded as "symbolic way", originated in Baudelaire and spread far beyond Rambo. Channelism is a major development of correspondence and harmony theory, which holds that the ultimate purpose of poetry is to explore the mysteries of the universe. On the one hand, it was restricted by the times, culture, aesthetic mechanism and other factors, on the other hand, the Chinese recipients did not agree with his poetic revolution, so they did not accept his revolutionary content.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
【基金】:上海市教委社科基金项目“法国诗人兰波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B-7037-12-000012
【分类号】:I565.07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守义;宋晓英;;“诗”的形式与“真”的追求——梁宗岱对“诗与真”的探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姜会永;;行走在“边缘”——30年代林庚自由诗内容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3 陈丽华;;浅析梁宗岱爱情诗的温柔恬静之美[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4 陈方竞;“文学史上的失踪者”:穆木天——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左翼文学论(一)[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陈方竞;;“文学史上的失踪者”:穆木天——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左翼文学论(三)[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6 陈太胜;;诗观与写作的悖离——穆木天的“纯诗”理论与写作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7 张娟;刘美;;梁宗岱与象征主义[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冯光荣;诗歌翻译的三维审视——李恒基译《湖》评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李惠娴;;论朱自清散文的阴柔美[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0 吴敏;;小说象征中的形象变形[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珂;;浪漫主义诗歌对新诗诗人及新诗诗体的影响[A];新诗与浪漫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绪敏;论新诗体式之演变[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光利;胡适诗学批判[D];浙江大学;2012年
3 刘金华;神韵说与纯诗论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4 秦艳贞;朦胧诗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5 张大伟;“左联”文学的组织与传播(1930-1936)[D];复旦大学;2005年
6 咸立强;创造社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石曙萍;文学研究会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8 刘晓南;第四种批评[D];北京大学;2006年
9 杨延超;作品精神权利论[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10 庄刚琴;由否定性到不可译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兆武;生命·诗与思·真[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建朝;集体神话下的个人化诗歌写作[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吴婷婷;解放与束缚[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丰慧;叶芝诗歌对象征主义创作手法的运用发展[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孙翠;追逐诗性之“光”[D];西南大学;2011年
6 陈雪梅;苏曼殊小说中的女性崇拜和死亡意识[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吕培林;[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胡曼莉;论波德莱尔“应和论”在中国现当代诗坛的接受[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肖海珍;戴望舒的诗歌翻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陈莹;沉樱小说创作探析[D];山东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户思社;;从《元音》看兰波诗歌创作的接受与影响[J];外语教学;2008年01期
2 文雅;波德莱尔诗歌创作的独特性[J];文教资料;2005年27期
3 达尼艾尔·朗松,姜海佳;文本与作者——伊夫·博纳夫瓦访谈录[J];当代外国文学;2001年02期
4 户思社;;波德莱尔诗歌创作的现代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年03期
5 姜岳斌;邱紫华;;“伦理的诗学”与但丁诗学思想的特殊性[J];咸宁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户思社;;从接受视角看波德莱尔的诗歌美学思想[J];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05期
7 张尚信;;华兹华斯与郭沫若诗学思想比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03期
8 张丽群;;爱伦·坡对波德莱尔的影响[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9 郑克鲁;波德莱尔的创新艺术[J];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04期
10 郑克鲁;波德莱尔的诗歌创新[J];台州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德和;;从诗味的产生谈诗歌分行[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2 ;“思想之狐”的认知语言学分析——兼论诗歌创作的认知规律[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黄华;;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诗歌创作的认知规律——以“思想之狐”为例[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区抴;李子丹;;泰德·休斯诗歌中的道家思想倾向[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王照岩;;画在诗中,意在画外:济慈诗画观与实践——以《秋颂为例》[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斯·玛尔科娃;姜铮;;《女神》与外国诗歌[A];纪念郭沫若逝世十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1987年
7 卞亦;梁李;邹燕;;法国诗人与中国[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一辑)[C];2004年
8 陈小艳;;透视垮掉派诗人——艾伦·金斯伯格[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杨炼;;因为“深”,于是“新”——中日诗人对话的启示[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三辑)[C];2007年
10 薛鸿梅;;白朗宁夫妇与伦理道德[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阎海东;原本的正是最大的[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2 张懿;兰波 我愿成为任何人[N];中国邮政报;2004年
3 徐晨亮(清华大学);波德莱尔的枝枝蔓蔓[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4 汪剑钊;一叶“通灵”的“醉舟”[N];文汇报;2000年
5 ;忧郁的雨天忧郁的书[N];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
6 胡小跃;二十世纪的兰波[N];文艺报;2000年
7 陆建德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外国文学评论》主编;我理解的阅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高洋;爱伦·坡的内心阡陌[N];中国邮政报;2003年
9 黄助昌;惊艳“恶之花”[N];中国教育报;2006年
10 康慨;法国大诗人博纳富瓦获卡夫卡奖[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金凤;保罗·利科诗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文雅;波德莱尔与中国新诗[D];武汉大学;2011年
3 秦丹;燕卜荪诗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4 虞又铭;多维的棱镜[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亘;马拉美作品中的“否定观”[D];武汉大学;2005年
6 马弦;和谐与秩序的诗化阐释[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郑美京;李庸岳文学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8 叶蔚芳;华兹华斯诗歌中原初创伤的剖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刘晖;从单柄眼镜到戒尺——论圣伯夫的批评方法[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10 瓦库迪;中国与斯里兰卡爱情诗歌的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菲;艾米莉·狄金森诗歌隐喻的认知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金洁;阿赫玛托娃诗歌中的东正教思想[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3 陈晓园;论W.H.奥登与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合”与“分”[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瑾;侨民文学大放异彩,诗歌王子独领风骚[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孟庆媛;阿赫玛托娃诗歌艺术解读[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6 董莉;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管窥其诗学思想[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赵勋;弥尔顿的诗学理想[D];西南大学;2009年
8 王晓声;泰戈尔与叶芝诗学思想比较[D];西南大学;2012年
9 初金一;俄国文学视野中的波德莱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10 康栋;论涅斯梅洛夫的诗歌创作[D];齐齐哈尔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2005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200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