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浅析漱石与鲁迅批判小说中的美学思想

发布时间:2018-08-31 11:54
【摘要】:夏目漱石与鲁迅作为日中两国的文学巨匠,他们的批判小说之所以能跨越时代,独放异彩,至今仍深受海内外读者喜爱,究其原因,不仅仅因为其犀利的笔锋、诙谐的语言、嘻笑怒骂的风格,更重要的在于其作品中蕴含着超越时代的美学思想和催人向上的美育功能。
[Abstract]:As literary giants of Japan and China, Natsuke and Lu Xun are still loved by readers at home and abroad because of their unique and unique critical novels, not only because of their sharp writing skills, but also because of their witty language. What is more important is that its works contain the aesthetic thought of surpassing the times and the func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作者单位】: 南京国际关系学院;
【分类号】:I313.074;I21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光;;陈中见新,生中得熟——浅析陌生化手段在“聊斋形象”创作中的运用[J];蒲松龄研究;2008年01期

2 张智义;关于华兹华斯诗学遗产价值的再认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3 胡俐;黄春华;;浅析《印度之行》中的后殖民意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4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5 汤奇学,陈宝云;“救国”与“救人”——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6 王永茂;论鲁迅的进化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7 饶晓红;;昆丁:麦克白人生箴言的全面演绎——《喧哗与骚动》的互文性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8 饶晓红;;“声音”与“愤怒”——班吉的后结构主义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陈望衡;;炫目的学术景观:美育的凸起——20世纪初社会转型之际美学现象考察之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徐纪阳;;“鲁迅传统”的对接与错位——论光复初期鲁迅在台传播的若干文化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向荣;;被低估的大师与外省文学的身份认同——兼论文学的地缘政治学[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2 张劲松;;晴雯双重人格探微——亦主亦奴的文化悲剧[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肖国栋;;论《野草》的悖论心理结构[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刘晴;;论人物纪念馆的人文精神[A];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新文化精神[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哈迎飞;;论鲁迅的家族意识[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姜彩燕;;鲁迅与实用主义儿童教育思想[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赵学勇;;叙事学视阈中的鲁迅阐释[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赵京华;;普罗文学的政治性和世界性——重读小林多喜二《蟹工船》兼论20世纪30年代中日左翼文学的同时代性[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文化精神[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崔绍怀;中国鲁迅《野草》研究史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8 房芳;1930-1937:新文学中民族主义话语的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佳;黑泽明作品的美学特质及其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启示[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跃华;对人与社会的批判与拷问[D];河北大学;2007年

2 史秀利;人类的生态危机[D];河北大学;2009年

3 季婧;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永平;蚌病成珠—郁达夫的情爱生活与其文学创作[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岳婷婷;从接受美学角度研究中国传统戏剧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孔德鑫;爱·摩·福斯特的“联结”之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王丽丽;鲁迅与《萌芽月刊》[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吉瑞;鲁迅与《河南》[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宋丽然;鲁迅:在科学和文学之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柏彦飞;“诚与爱”:鲁迅文学中的道德精神[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传俊;;鲁迅和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J];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08期

2 杨明;;跨越国界的精神链接——试论鲁迅的《阿Q正传》与夏目漱石的《哥儿》[J];邢台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陈占彪;陈占宏;;鲁迅与夏目漱石写作的心理背景[J];南都学坛;2005年06期

4 孙放远;宋昕;;变革时代的“实干”品格与“道德”追求——鲁迅与夏目漱石小说中理想人物形象的比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5 由同来;略论《文艺的哲学基础》对《摩罗诗力说》文学观之影响[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4年02期

6 秦弓;选择与理解——五四时期译介日本文学的一种现象[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年02期

7 蔡春华;走向悲剧:中日女性的爱情幻灭之路——鲁迅《伤逝》与夏目漱石“爱情三部曲”比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8 王居瑞 ,史,

本文编号:22149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2149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3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