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论《夏日》的“他传”叙事

发布时间:2018-09-12 17:26
【摘要】:J. M.库切是当代南非著名小说家,在两获布克文学奖桂冠后,库切于2003年摘得世界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涉及多重主题,叙事形式亦是独特新颖。2009年,库切的最新小说《夏日》得以出版问世。小说运用独具一格的叙事手法讲述了主人公约翰·库切在20世纪70年代的生活,获得世界范围内评论界的广泛关注,成为众多学者和批评家关注的焦点。但是鲜有评论家就小说《夏日》中的他传叙事加以研究,因此,本文将重点分析库切的最新作品《夏日》,通过对小说《夏日》中“他传”叙事特征——音乐性和绘画性——进行详细系统地探讨,认为库切成功地将音乐技巧及绘画技巧巧妙地运用于小说创作,为小说创作注入诸多的音乐元素及绘画元素,使小说文学文本产生出强烈的音乐性及绘画性艺术效果。同时,本文认为库切在小说《夏日》中的“他传”叙事,不仅仅是艺术表现形式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通过“他传”叙事这一艺术表现形式,表达作者对自身真相的诚实坦白,对人性扭曲的深层解读以及对南非荒诞社会现实的深刻揭露。 论文主要分为五部分。 论文引言部分首先讨论了作者及作品的研究意义及价值,对库切自传研究现状、文献综述加以论述,并对西方传记的发展作了较为深入的综述,指出传记、自传以及库切的“他传”是一脉相承的,一方面加以继承,另一方面又加以发展。通过对传记理论的回顾认识,进一步加深读者对库切“他传”的理解,并提供了支持本研究的理论框架:“他传”叙事。 第一章研究作品中“他传”叙事的音乐性特征。通过分析小说《夏日》的叙事层结构及叙事层形式,揭示库切小说叙事中塑造的音乐性特征和音乐化艺术效果。 第二章从三个层面分析作品中“他传”叙事的绘画性特征。通过对小说的多视角画面叙事、拼贴式画面叙事及视觉性画面叙事三个层面的分析和探讨,揭示小说叙事的绘画性特征及绘画性艺术效果。 第三章重点讨论了《夏日》“他传”叙事的文本意义。作者在小说中的“他传”叙事,其意义在于形式上创造陌生化叙事效果及作者与读者角色的转换,主题上坦白自我真相,解读人性扭曲。 最后一部分为结论:库切在自传体小说《夏日》叙事中,成功地塑造了小说的音乐性和绘画性特征,不仅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文本意义,而且为文学叙事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今后的文学创作模式提供了借鉴价值。
[Abstract]:J. M. Kuche, a famous contemporary South African novelist, won the World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2003 after winning two Booker Literary Awards. His works cover many themes and the narrative form is unique and novel. Kuche's latest novel, Summer, was published. The novel uses a unique narrative technique to describe the life of John Kuchet in the 1970s, which has attracted worldwide attention and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many scholars and critics. But few critics study the narrative of his biography in the novel Summer, so,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the analysis of Kuchet's latest work, Summer, and make a detailed and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narr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his Biography in the novel Summer, which are musical and pictorial. It is considered that Kuchet has successfully applied musical and painting techniques to the creation of novels, infusing many elements of music and painting into the creation of novels, so that the literary texts of novels have strong musical and artistic effects.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holds that Kuchet's narrative of "his biography" in the novel "Summer" is not only a need of artistic expression, but also an expression of the author's honesty and candor to his truth through the narrative of "he Zhuan". The deep interpretation of the distortion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profound revelation of the absurd social reality in South Africa.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In the introduction part, the author and his works are discuss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Kuchet's autobiography, the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biographies are summarized, pointing out the biographies. The autobiography and Kuche's biography of him are inherited on the one hand and developed on the other. Through reviewing the biographical theory, the author further deepens the reader's understanding of Kuche's "his Biography" and provide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support this study: "he Zhuan" narrative. The first chapter studies the mu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rration of "he Zhuan" in his work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narrative layer structure and narrative form of the novel Summer, this paper reveals the mus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usical artistic effects in the narration of Kuche's novels.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the paint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rration of "he Zhuan" from three aspects.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the narrative of multi-visual angle of view, the narrative of collage and the narrative of visual picture, this paper reveal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inting and the artistic effect of painting in the narrative of novel. The thir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textual significance of the narration of his Biography in Summer.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narration of "his biography" in the author's novels lies in the creation of the effect of defamiliarization narrativ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uthor's role with the reader, the theme of which is to confess the truth of himself and interpret the distortion of human nature. The last part is the conclusion: in the narration of the autobiographical novel "Summer", Kuche successfully shapes the musical and paint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vel, which not only makes the work have profound textual significance. Moreover, it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narrative art and provided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future literary creation mode.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478.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军均;曾垂超;;论宋代小说的雅俗之变及其文化精神[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庄萱;;婚恋母题与变态心理——京派女作家小说叙事深层结构的艺术透视[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张蓓;;论《叔叔的故事》中元小说叙事对男权中心话语的解构[J];群文天地;2011年10期

4 张新军;;《第22条军规》的身体叙事[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年08期

5 孙仁歌;;“中国式”叙事文本与“含蓄”修辞应用[J];文艺评论;2011年05期

6 马惠琴;;虚构事实——小说《大海啊,大海》的不可靠叙事策略分析[J];当代外国文学;2011年03期

7 杨晓霖;;叙事预示、读者期待与认知阅读——迈克尔·图兰《短篇小说叙事进程:语料库文体学方法》评介[J];叙事(中国版);2011年00期

8 晓苏;;论小说叙事圈套的基本类型与艺术功能[J];江汉论坛;2011年07期

9 于伟娜;郭庆龄;;略论《朝野佥载》对史学叙事的脱离及其意义[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10 钟雨柔;;叙事控制、“被经验的话语”与叙事气氛——余华《世事如烟》的叙事学分析[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炎秋;;诗歌叙事与小说叙事(提纲)[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陈思和;;寻求岩层地下的精神力量——读罗伟章的几部小说有感[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刘绍信;;阿成小说叙事[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四[C];2006年

4 周冰心;;边际与突围——一个正在崛起的文学“代内单元”现象研究[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5 张光芒;;麦家小说的游戏精神与抽象冲动[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6 卢卫中;刘玉华;;试析概念转喻在小说叙事和理解中的作用[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韦华;;元小说叙事——解读纳博科夫的一个视角[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斯炎伟;;从“重意义的故事”到“重意味的形式”——论新时期以来小说的叙事革命[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9 刘虹利;孟繁华;;感悟与发现——李一清的“乡村中国”[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10 李洲良;;春秋笔法与中国小说叙事学[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庆国;异军突起的临沧小说[N];云南日报;2010年

2 卿建英;构建小说的理论形态[N];文艺报;2011年

3 比目鱼;像智者一样思考,像顽童一样写作[N];东方早报;2011年

4 ;“思想与风格”[N];吉林日报;2011年

5 秦晋;构筑灵魂的场所[N];中华读书报;2007年

6 周熠;小说叙事魅力的新体验[N];中国邮政报;2004年

7 深圳商报记者 刘悠扬;书写当下比书写历史更有力[N];深圳商报;2010年

8 ;创作的意蕴与转换[N];文艺报;2011年

9 庐马;笑的力量[N];文艺报;2010年

10 吴安民;《两河》:边缘叙事的地域文本[N];中国文化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云波;唐代小说观念与小说兴起研究[D];四川大学;2001年

2 冯鸽;晚清非写实小说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3 余新明;《呐喊》《彷徨》的空间叙事[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益;马丁·瓦尔泽小说《迸涌的流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周春玲;九十年代文学与当代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荆亚平;立于人类精神深层的缪斯之舞[D];浙江大学;2005年

7 朱桃香;叙事理论视野中的迷宫文本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8 王力;农民叙事的双重幻像[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包英华;蒙古族现代小说社会性别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10 蔡丽;左翼小说的转型[D];苏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烨琳;时间之流与生命之舟[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崔文苑;“十七年”小说中的女性身体叙事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尹永华;小说叙事与舞台交流[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薛岩;安妮塔·德赛小说中的历史叙事[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海;东干小说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变异[D];兰州大学;2010年

6 彭祖鸿;暗夜里的独呓[D];暨南大学;2010年

7 牟安娜;“真相”与“跨界”[D];西北大学;2010年

8 丁乐慢;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婷;论《夏日》的“他传”叙事[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10 杨毅;《晏子春秋》与史、子诸书之比较[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2397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2397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1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