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秩序下的困顿主体——评麦克尤恩的《水泥花园》
[Abstract]:The Cement Garden is McEwan's first novel. It tells the tragedy of the four brothers and sisters'growing up after their parents' dea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irst person of young Jack. The children in the cement garden are not free subjects and desires, but have long been shaped by established social norms; their growing up in isolation is actually a distorted imitation of incomplete enlightenment. They try to maintain the original order, but become destroyers of order, and ultimately can not be found in society. The hero who is blamed in many criticisms is not only an actor but also a victim in this incest tragedy and a lost person who is trapped in the subject's desire and social order.
【作者单位】: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分类号】:I561.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和龙;成长的迷误——评麦克尤恩的长篇小说《水泥花园》[J];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彦顺;妙玉新论——对妙玉的精神分析解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2 周海燕;;幻美的补偿[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3 和丽伟;;爱与艺术的苦恼——试分析比较《诸神复活》与《道林·格雷的画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4 谢苗苗;;浅谈拉康主体理论视野下大学语文课堂改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5 申玉霞;;镜像中的自我的诞生与幻灭——用镜像理论解读《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查尔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6 习丽娟;;反思青春——从基拉尔三角欲望理论看库切《青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7 马建美;;迷失与重构——论《鼹鼠的月亮河》人物成长的自我认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1期
8 华蓉;;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解读《欲望号街车》中布兰奇的悲剧命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4期
9 黄淋;唐雪琳;;试析艾米丽的主体构建——对《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一种拉康式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5期
10 何李新;;《三色》中的后女性主义[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朱军;;让纪录道说——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语言本体论观照[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晓红;伊恩·麦克尤恩主要小说中的伦理困境[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钟希明;介入公共场域的知识分子写作[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闫闯;制度变迁中的象征秩序[D];吉林大学;2011年
5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6 张慧子;新媒体时代公民隐私的侵害与保护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熊宇飞;意识的世界与主体的生成[D];暨南大学;2011年
8 汪鲸;新加坡华人族群的生活世界与认同体系(1819-1912)[D];暨南大学;2011年
9 许淑芳;肉身与符号[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刘中起;理性主义的范式转换及其当代价值[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胡一南;《水泥花园》中孩子们的变态心理和悲剧性成长[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吕惠;秦文君少年小说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何承超;论视觉文化语境下的景观电影[D];湘潭大学;2010年
6 阮晓静;在赎罪中成长:试析《赎罪》中布里奥妮的形象[D];兰州大学;2010年
7 陆友平;人性乌托邦世界的理想构建与爱情悲剧的诗意化书写[D];南昌大学;2010年
8 何其方;麦克尤恩小说《星期六》中的冲突与困惑[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9 赵丹燕;塑造与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丽;电影艺术传播形态的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英;翟慧丽;;死亡与欲望——田纳西·威廉斯死亡主题之《两人剧》、《热铁皮屋顶上的猫》[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8年01期
2 孙媛;;重现的记忆——创伤的表征——《宠儿》中奴隶制对黑人母亲主体性的剥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 杜铖;;从拉康主体理论角度分析哈姆雷特复仇行动中的延宕问题[J];学理论;2009年27期
4 李英;;影响的焦虑:田纳西·威廉斯与劳伦斯的互文性阐释[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舒奇志;;主体的欲望与迷思——解读伊恩·麦克尤恩的《时间中的孩子》[J];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03期
6 孙媛;;奴隶制藩篱中黑人母亲主体性的缺失——评《宠儿》中的黑人母亲“塞丝”[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罗世平;;后殖民小说与主体性[J];国外文学;2008年04期
8 洪永平;;现代文艺观念与文艺主体性[J];戏剧文学;1987年04期
9 康孝云;赵晓红;;《犀牛》:人类主体性的迷失与重建——一种拉康式的解读[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0 赵西芝;梁辉;;从主体性重新阐释后殖民主义理论[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珊;;《天一言》中“天一”的“俄狄浦斯情结”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颜学军;;马洛“欲望”戏剧的伦理维度[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谢燕燕;;欲望的极化与父权制的动摇——评托马斯·曼的小说《威尼斯之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颜红菲;;莎士比亚悲剧的伦理冲突与审美现代性[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户晓辉;;童话的生产:对格林兄弟的一个知识社会学研究[A];民间叙事的多样性——民间文化青年论坛[C];2004年
6 林丽贤;;幻想监狱:论《蝴蝶君》中的蝴蝶固像对东西方想象力的束缚[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陈烨;;用精神分析批评解读《小镇畸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彭家海;安璐璇;;从《榆树下的欲望》看尤金·奥尼尔的美国现代悲剧思想[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李晶;;空间的性别 性别的空间——论《琐事》中家庭空间的政治关系[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黄家燕;;醉心于操纵语言的魔术师——试论纳博科夫的语言技巧在《洛丽塔》中的运用[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晓洁;小说类中年版“欲望都市”风靡全美[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2 胡永刚(自由撰稿人);逼近欲望真相[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3 胡永刚;交织着欲望和道德的忏悔[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4 薛忆沩;最“短”的城市[N];南方周末;2007年
5 杨建玫;关于欲望与控制的黑色童话[N];文艺报;2010年
6 马良;开向死亡的欲望街车[N];文艺报;2011年
7 段丽君;俄罗斯文学萌生回归欲望了吗?[N];文艺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涂桂林 章红雨;渡边淳一:作家要深刻地爱人[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
9 勒克莱齐奥;都市中的作家[N];文汇报;2011年
10 早报记者 石剑峰;“这不是以色列外交部设的奖”[N];东方早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冬;W.S.默温诗之欲望与无限性[D];南京大学;2011年
2 周颖;阅读之旅:从主体性到修辞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田明刚;化身于操心和欲望的爱—艾丽斯·莫多克小说的后精神分析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曾雪梅;论安吉拉·卡特的小说对现实和主体性的颠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沈晓红;伊恩·麦克尤恩主要小说中的伦理困境[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蒋花;压抑的自我,,异化的人生[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徐明真;村上龙青少年主人公作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甲鲁海;尤金·奥尼尔欲望悲剧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9 李巧慧;论《尤利西斯》中的现代身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李英;田纳西·威廉斯戏剧中欲望的心理透视[D];山东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莎丽;欲望的伦理[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江娜;寻找自我[D];吉林大学;2005年
3 郑霄雁;主体性、对话性和未完成性[D];吉林大学;2005年
4 高玫;颠覆后的新生[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卢青;欲望匮乏状态下的幻灭—《生活在别处》解读[D];西北大学;2012年
6 何永棠;论《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心理塑造[D];暨南大学;2001年
7 刘立群;《荒原》中死亡与复活的主题[D];吉林大学;2004年
8 邵文腾;《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自恋情结剖析[D];清华大学;2005年
9 马淑君;后殖民语境中的主体性问题[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孙建萍;《嘉莉妹妹》:文学伦理学与消费文化视野下的双重解读[D];重庆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2480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248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