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美国文学中“个人主义”的起源和发展

发布时间:2018-10-29 21:07
【摘要】:美国文学自其殖民地时期初具雏形至今已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变得日趋成熟。而作为反映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预示社会发展方向的一面镜子,美国文学也体现出美国人独特的哲学观、价值观。美国早期的移民多是从英国或者欧洲来到这片新大陆的,他们想摆脱欧洲旧的封建传统,追求自由、民主。而这些要求体现在文学方面,个人主义成为贯穿早期美国文学的一个特色。就此而言,美国文学的发展是承前启后的,是极具连贯性的。本文试图对早期文学中这一特色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
[Abstract]:American literature has experienced more than 200 years of development since its colonial period. As a mirror that reflects the historical trend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indicates the direction of social development, American literature also embodies American unique philosophy and values. Early immigrant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came to the new continent from England or Europe. They wanted to get rid of the old European feudal tradition and pursue freedom and democracy. These requirements are embodied in literature, individualism has become a characteristic throughout the early American literature. In this regard,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literature is a link between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is feature in early literature.
【作者单位】: 贵州师范大学;
【分类号】:I712.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青松;倪勤;;论欧·亨利小说的比喻特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吴红云;;论《迷失在开心馆》中的成长寓意[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3 吴文安;字面义和隐含义的翻译——《红楼梦》英译文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徐键;;《宠儿》中的叙事视角与叙事手法[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睢萌萌;;论哥特魅影下的美国南方小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6 王雪梅;杜以向;;伊甸园原型与人的成长——读霍桑的《年青小伙布朗》[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7 唐绫;;狼性与人性的互构——论杰克·伦敦的小说《荒野的呼唤》与《雪虎》[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8 胡铁生;美国革命时期政治哲学背景论略[J];北方论丛;2005年01期

9 鞠秀梅;;论美术创作及其创作者的素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1期

10 魏娜;;解析《愤怒的葡萄》中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传才;;论文学的精神价值诉求[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高凯征(高楠);;文学的道德价值[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3 董学文;;文学本质界说:曲折的跋涉历程——以自我理论反思为线索[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4 金永兵;;近30年我国文学理论的拓展[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5 陈诚;;文艺学“当代形态”的理论设想与建构[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6 李树榕;;方法:在批评标准与批评实践之间[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7 杜吉刚;;反思要素的缺失——中国现代性文论建构中的艾布拉姆斯问题[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8 郭跃辉;;新时期外来文论教材对我国文学理论观念的影响[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9 马前;;文学理论与“苏联模式”[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10 李莹;刘丽华;;古典诗词的鉴赏视野与能力训练[A];第十一届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欣;师陀论[D];兰州大学;2011年

2 王金娥;孤寂的风景:论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孤独意识[D];山东大学;2011年

3 陆霄虹;中国当代绘画艺术作品特征价格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4 李虹;《红楼梦》诗词英译移情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王天红;中国现代新诗理论与外来影响[D];吉林大学;2011年

6 卓么措;藏传佛教艺术传承中信息技术应用的价值定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高迪迪;家族伦理与丛林生存法则的冲突[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韦华;美国黑色幽默作家的元小说创作[D];吉林大学;2012年

9 鲁定元;文学教育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10 赵亚珉;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D];河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雪花;论《白鲸》中人与自然的关系[D];湘潭大学;2010年

2 冷淑敏;再论王绩的慕陶情结[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岩;弗洛伊德式分析《宠儿》中的塞丝[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阔;厄普代克“兔子四部曲”中的死亡意识及其现代意义[D];江南大学;2010年

5 朱芮萱;盲从·反叛·回归[D];江南大学;2010年

6 唐洁;流浪方舟[D];江南大学;2010年

7 潘沛沛;现代基督的希望和拯救之路[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艺;解读《白鲸》中人鲸冲突的暗指[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苏玉玺;鲁迅作品的终极关怀意蕴[D];河南大学;2011年

10 智源;《红楼梦》的终极关怀意蕴[D];河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康尚珍;李安斌;;精神的启航 思想的向导——论爱默生对美国第一次文艺复兴的指引[J];作家;2011年04期

2 姜涛;多元性、多样化:20世纪美国文学的主体特征[J];山东外语教学;2001年01期

3 李霞;;个人主义对欧美侦探小说叙事结构的影响[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 史蒂文·C·特雷西;;兰斯顿·休斯与布鲁士在美国文学中的兴起(英文)[J];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02期

5 马希彤;张志刚;;超验主义对惠特曼诗歌创作的影响[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年07期

6 董鼎山;;美国文学界的一场大笔战[J];读书;1979年09期

7 刘小联 ,周燕 ,郭栖庆;美国文学教授在中国讲学[J];外国文学;1981年04期

8 陈嘉;美国文学概述[J];国外文学;1984年01期

9 孙苏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文化渗透[J];求是学刊;1991年05期

10 陈立华;读史与读文并重──漫谈英语专业美国文学课教学[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苗苗;;从民间童话看中西价值观的差异[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刘浩;;“巴比特式”人物论[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3 徐文培;;评两篇探究“怪诞人”心理的杰作[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4 周丹铭;;从史蒂芬·金获奖看美国文化背景下的通俗文学[A];全国中外近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穆育枫;;美国文学课堂中的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探讨[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6 赵光慧;;美国黑人文学主题初探[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7 胡爱华;朱莉;;后殖民视野下华人历史记忆尘封残片的再现——美国华裔文学作品述评[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陈小艳;;透视垮掉派诗人——艾伦·金斯伯格[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白英丽;;拜伦的英雄热情的道德理想透视[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王立;;海意象与中西方民族海洋观中的文化精神[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全国首届东周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征;阿拉伯裔美国文学:超越“东西方”[N];文艺报;2011年

2 世文;“美国文学中的中国”[N];文艺报;2008年

3 ;美国文学研讨会上“多元文化”思潮生争议[N];文艺报;2003年

4 潘小松;文学史的另一种写法[N];深圳商报;2004年

5 上海外国语大学 虞建华;《美国文学百科辞典》(修订版)[N];中华读书报;2010年

6 乔纳森;日记里的卡津[N];东方早报;2011年

7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张冲;“扩容”与“颠覆”:美国文学史的编与写[N];中华读书报;2002年

8 杨仁敬;美国文学与美国文论[N];中华读书报;2003年

9 何朝辉;美国文学与诺贝尔文学奖[N];中华读书报;2009年

10 杨仁敬;美国文学与美国英语[N];中华读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海东;异域情调·故国想像·原乡记忆[D];复旦大学;2010年

2 朱小琳;回归与超越[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蔡俊;超越生态印第安:论露易丝·厄德里克小说中的自然主题[D];南京大学;2011年

4 魏燕;平衡的寻求:在道德和美之间[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朱新福;美国生态文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6 谢志超;爱默生、梭罗对《四书》的接受[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7 朱骅;赛珍珠与何巴特的中美跨国写作[D];复旦大学;2010年

8 高迪迪;家族伦理与丛林生存法则的冲突[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孙霄;瓦尔登湖畔的自由之帆[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保杰;当代奇卡诺文学中的边疆叙事[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纪媛媛;孤独人群中的巴比特的个性探寻[D];山东大学;2008年

2 裴水妹;解构美国个人主义的宏大叙事:对《人性的污秽》的文化解读[D];厦门大学;2008年

3 王瑞雪;从超验主义视角重新解读《小妇人》[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4 唐成林;爱默生的自我观[D];四川大学;2007年

5 姚莹;从暴力正当化到暴力荣耀化[D];南昌大学;2008年

6 林雪;《一位女士的画像》中的不幸婚姻[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7 李欣欣;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纽约”[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8 康尚珍;论爱默生的个人主义[D];山东大学;2008年

9 郝杰;论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D];吉林大学;2004年

10 刘珊珊;个人主义的赞歌[D];西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2988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2988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2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