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永别了,武器》中海明威的战争观
[Abstract]:Farewell, Arms, is a work by Hemingway that shows his apparent view of war. Hemingway, who was only nineteen at the time, fought in the first World War and was wounded on the front lines. He witnessed the cruelty and ruthlessness of the war, which gave rise to his aversion to it and his strong opposition to it. Starting from Hemingway's opposition to the concept of war, taking farewell to weapons as an example, from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Hemingway's experiences at that time were analyzed.
【作者单位】: 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712.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刘润娥;;从完美女性的死亡看海明威强烈的反战意识[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黄芳;;从《永别了,武器》中读海明威的反战观[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3 张正君;;阅读教学语言特点论析[J];语文建设;2007年03期
4 武永明;;关于个性化阅读相关问题的思考[J];语文建设;2007年Z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钱之俊;;谁影响了文本有效阅读教育?——浅谈语文教师素养与文本阅读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1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林艺;高中“小说名著”阅读课程的现有问题和应对策略[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傅静;小学语文高年级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钱珏;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语文自主探究阅读教学探讨[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4 刘凤雯;基于元认知理论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丹丹;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6 孙珊珊;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元认知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徐芳;高中语文自主学习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D];延安大学;2012年
8 蒋玲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思考与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9 张莹;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孙树彪;;通过《永别了,武器》来看海明威的战争观[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2 武光;于亚晶;;从《永别了·武器》到《达罗卫夫人》看战争之残酷本质[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3 隋燕;没有女人的男人──也论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J];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03期
4 李海林;创造性阅读的理性思考与实践分析——再论“创造性阅读”[J];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04期
5 余彤辉;也谈“创造性阅读”[J];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05期
6 亓成功;;一次失败的解读[J];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德庆;海明威小说悲剧艺术初探[J];外语学刊;1991年05期
2 赵永平;欧内斯特·海明威早期作品的悲剧艺术[J];东岳论丛;1999年05期
3 И.爱伦堡;十三枝烟斗(选译)[J];俄罗斯文艺;1983年03期
4 资云南;;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劳伦斯的影响[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杨武能;;道的寻求[J];读书;1984年07期
6 戴维·龙德伯格;王全义;;美国的战争文学[J];枣庄学院学报;1987年Z1期
7 杨寿国;克斯特纳及其长篇小说《法比安——一个道德家的故事》[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2年03期
8 张佑中;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二次大战后德国战争题材小说简论[J];当代外国文学;1992年02期
9 ;史上有哪些著名的神探?[J];青少年文学(推理世界B辑);2007年06期
10 毛姆;陈刚一;;“万事通”先生[J];文化月刊;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璐;;无韵诗章:论伍尔夫小说的诗化特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诚斌;我们呼唤和平[N];安徽日报;2003年
2 任井、凯梅;第10届海明威国际会议在意大利举行[N];中华读书报;2002年
3 何笑莹;友爱与和平[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4 于凤川;古美共同保护海明威作品文献[N];中华读书报;2002年
5 王安忆(作家);那个人就是我[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6 沈宁;走在现实主义道路上的美国悬疑小说[N];文艺报;2007年
7 北京大学德语系教授 张玉书;斯台芬·茨威格:“个人自由是这个世界上最崇高的财富”[N];社会科学报;2007年
8 钟靖;第三届德国图书奖迎来新生代女作家[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9 钱林森;法国作家阿兰·儒弗瓦和他的《生活重塑》[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邓中良;莱辛 伦敦接受诺贝尔文学奖[N];文艺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高兰;利维斯与英国小说传统的重估[D];吉林大学;2009年
2 宿久高;中日新感觉派文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文光;海明威《永别了,武器》的思想及写作艺术[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2 马云飞;海明威《永别了, 武器》中的象征[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向一凡;从海明威的三部长篇小说看他的战争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谢瑜芳;迷惘的一代[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5 刘凌;凯瑟琳之死的隐喻:在女性主义的视阕中重读《永别了武器》[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媛媛;论马尔科姆·考利与“迷惘的一代”[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蒙敏莉;雷马克《小说西线无战事》中的青年人形象[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8 任俊莲;《太阳照样升起》中勃莱特·阿施利无望的寻觅[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凯;福克纳《士兵的报酬》与海明威《太阳照样升起》之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张海霞;告别战争,寻找“家园”[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3583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358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