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后殖民批评“三剑客”的理论内涵及在文本解读中的运用——以《印度之行》为例

发布时间:2018-12-24 12:56
【摘要】:后殖民主义理论是当今重要的文学批评理论之一,以探究不同国家的文化属性,整合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强调第三世界与西方世界的平等对话为根本目的,其代表人物为萨义德、斯皮瓦克和霍米·巴巴。以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为分析文本,可以看出后殖民批评的理论内涵在具体文本中的呈现。当面对现今多元化、变化着的世界,我们研究后殖民主义的理论视角和批评策略也应该不断变化、更新,不能片面关注某个评论家的某个理论,要全面灵活地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体系。
[Abstract]:Post-colonialism theor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eories of literary criticism nowadays. Its fundamental purpose is to explore the cultural attributes of different countries, to integrat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national cultures, and to emphasize the equal dialogue between the third world and the western world. Its representative figures are said, Spivak and Homi Baba. Taking Forster's novel the Journey of India as the analysis text,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of post-colonial criticism is presented in the specific text. In the face of today's pluralistic and changing world, our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and critical strategies for studying post-colonialism should also be constantly changing, updating and not focusing one-sidedly on a certain theory of a certain critic.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full and flexible use of post-colonialism theory.
【作者单位】: 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
【分类号】:I561.07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晓霞;;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印度之行》——论福斯特的反殖民主义意识与殖民主义意识[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李小林;后殖民主义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批评[J];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01期

3 王波;;霍米·巴巴的混杂性理论述评[J];文教资料;2007年31期

4 爱德华·萨伊德,唐建清,张建民;东方不是东方──濒于消亡的东方主义时代[J];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01期

5 巴微;;多重的身份 自由的视角——斯皮瓦克理论综述[J];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07期

6 许晓琴;;东方·东方学·东方主义——赛义德后殖民批评与东方学批判[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妮;;V.S.奈保尔《模仿者》的多重主题解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褚蓓娟;;海勒笔下的女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韦虹;;西方文学作品中时间概念的嬗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徐天戍;;当代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概观[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张蓉;贾辰飞;;后殖民主义文化心理下的生存困境——《我爱比尔》[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6 吴伟;李冬梅;;浅谈《非洲的笑声》的文体实验与叙述创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7 曹星月;邓慧;;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野草在歌唱》中人物的悲剧命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8 逄锦凤;;从女性主义角度浅析《又来了,爱情》中女主人公凄楚破碎的爱情[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9 李杨;;也说范妮·普莱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1期

10 马婷;;想象的中国 西方的“蝴蝶君”——谈电影《蝴蝶君》[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贤君;;利用基督征服世界——美国对华宣教运动中的殖民主义思潮及其流变[A];“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熊兆飞;;文化差异下的中国色彩[A];色彩科学应用与发展——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罗如春;;身份认同问题三论[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佳;黑泽明作品的美学特质及其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启示[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6 王志彬;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蔡俊;超越生态印第安:论露易丝·厄德里克小说中的自然主题[D];南京大学;2011年

8 周小娟;探寻“自我”—夏洛蒂·勃朗特小说主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潘水萍;古典主义在中国[D];暨南大学;2011年

10 张锷;Homi Bhabha后殖民理论阐释及其对翻译研究启示的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岚晖;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高佳;自我发现历程—《藻海无边》与《野草在歌唱》中的身份危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燕;印度民族道路之探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郑闯;镜像与他者:《印度时报》涉华报道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孙笑晨;白色阴影下的回归—小说《黎明之屋》的后殖民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殷婷婷;黑白世界中的自我寻找——解读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身份认同问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黄河卫;西方人眼中完美的中国形象[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杨哲梅;后殖民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女勇士》[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韩伟杰;叙事理论视阈下《一位女士的画像》主题阐释[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邹创;在真实和想象的空间中建构自我身份[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宁;叙述、文化定位和身份认同——霍米·巴巴的后殖民批评理论[J];外国文学;2002年06期

2 许晓琴;;文化领域的一种批评实践与策略书写——论赛义德后殖民文化批评[J];求索;2008年06期

3 韩子满;文学翻译与杂合[J];中国翻译;2002年02期

4 李小林;颠覆男权传统的话语——论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三大学派[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生安锋;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博;;解读萨义德“对位式阅读”——以《文化与帝国主义》为例[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年08期

2 李渝凤;;解读萨义德之《文化与帝国主义》[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3年02期

3 岳娜;;从东方学看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的后殖民主义[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彭湘;;斯皮瓦克和她的翻译理论[J];电影文学;2008年08期

5 生安锋;李秀立;;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民族主义与想象——佳亚特里·斯皮瓦克访谈录(上)[J];文艺研究;2007年11期

6 谢占杰;;知识与政治的活力——论萨义德的《文化与帝国主义》[J];许昌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7 花成柱;;试析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J];当代小说(下);2010年08期

8 盛宁;“后殖民主义”:一种立足于西方文化传统内部的理论反思[J];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01期

9 生安锋;后殖民主义的“流亡诗学”[J];外语教学;2004年05期

10 曾丽君;;萨义德学说的“中国化”[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特里·伊格尔顿;袁新;;健忘的政治学[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2 马建高;;中国后殖民理论研究现状及反思[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弘祺;;后现代/后殖民主义的民族主义和中国史学:濠梁上Q5鱼的悖论(英文)[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文化共存下的记忆与遗忘”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4 杨晓;;后殖民主义视野中的近代日本殖民教育解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5 张洁;;民族身份的建构——以后殖民主义解读《郊区佛陀》[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6 张靖;;从国际性传教大会历史看基督教新教传教观的改变[A];“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刘俐俐;;后殖民主义语境中的当代民族文学问题思考[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陈贤君;;利用基督征服世界——美国对华宣教运动中的殖民主义思潮及其流变[A];“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潘晓燕;;“爱”并“憎恨”着——萨尔曼·拉什迪的故土情结[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孟玲;;正确地认知自我与他者——对《上海孤儿》的后殖民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选民;翻译与中国的现代性[N];中华读书报;2011年

2 早报记者 石剑峰;“现代性”不仅仅是个西方的概念[N];东方早报;2010年

3 书评人 林东林;我们太过重视经济学而忽略了政治学[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4 张旭鹏;三十年后再读《东方学》[N];中华读书报;2008年

5 康慨;萨义德去世[N];中华读书报;2003年

6 王宁;雅克·德里达:批评的遗产[N];中华读书报;2004年

7 赵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后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萨义德:乡关何处?[N];深圳商报;2003年

9 钱镇;萨义德眼中的知识分子[N];学习时报;2004年

10 刘兵;后殖民主义视野中的科学[N];中华读书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生安锋;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2 马广利;文化霸权:后殖民批评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3 李新民;后殖民理论与中国文化身份认同[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翟晶;边缘世界[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5 姜飞;在解构中建构[D];四川大学;2003年

6 锁晓梅;张承志论[D];兰州大学;2007年

7 赵建红;赛义德的文学与文化批评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8 都岚岚;后回潮时代的美国女性主义第三次浪潮[D];清华大学;2009年

9 张锷;Homi Bhabha后殖民理论阐释及其对翻译研究启示的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赵亮;流亡的诗学[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芳芳;斯皮瓦克的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理论[D];新疆大学;2011年

2 刘冰洁;《鲁滨逊漂流记》的后殖民主义解读[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席欢欢;法侬后殖民理论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4 黄曦;《印度之行》中的他者[D];四川大学;2006年

5 吕娜;效颦人的困境[D];吉林大学;2005年

6 叶俊;东方不是我们的东方[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郝姗姗;永远的“他者”[D];吉林大学;2006年

8 韦唯;吸收与归化—后殖民视野下的《印度之行》[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9 邱金英;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10 冯惠秀;协商的身份认同谭恩美《喜福会》的后殖民解读[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906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3906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e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