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亚裔文学中中国文化的延续与断裂—《女勇士》与《吃碗茶》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9-02-24 09:19
【摘要】:身份问题和文化研究已经成为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汤婷婷和雷霆招的作品。大部分的研究涉及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以及华裔美国文学母题。这些研究也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视角,诸如文体,身份,文化冲突和后殖民理论等等。这些华裔美国作家复杂的文化背景和身份也是学术研究的主题。文化和文化文本交流的理论获得了学术界—致的赞同。本文用文化理论对华裔美国人的身份进行了文化研究,力图反映在华裔文学中中国文化的延续与断裂和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间的碰撞与融合,追寻中国文化与华裔文化的关系,从而探究华裔美国作家的身份问题。通过汤婷婷的《女勇士》和雷霆招的《吃碗茶》分析身份的建构。本文将利用文化研究理论,通过对两部小说的文本分析,发现对华裔生存的现实意义。
[Abstract]:Identity and cultural studies have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especially the works of Kingston and Thunder. Most of the research concerns colonialism, post-colonialism and Chinese-American literature motif. These studies also show us different perspectives, such as style, identity, cultural conflict and post-colonial theory. The complex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identity of these Chinese American writers are also the subject of academic research. The theory of cultural and cultural text exchange has been endorsed by academic circles. This paper makes a cultural study of the identity of Chinese Americans by using cultural theory, which is reflected in the continuation and rupture of Chinese culture i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the collision and fusion betwee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explores the identity of Chinese American writers. Through Kingston's female Warriors and Thunder's eat bowl tea, the identity of the construction. By analyzing the texts of the two novels, this paper finds out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existence of Chinese by using the theory of cultural research.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红丽;;从单一的坚守到双向的融合——试论《女勇士》中对身份认同的追寻[J];沧桑;2008年03期

2 程昊;;《女勇士》中“鬼”的杂交性意象解读[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陈晶;;浅析汤亭亭《女勇士》中华裔美国人的文化适应模式[J];学术交流;2011年03期

4 张延军;;汤亭亭《女勇士》中的多重身份认同与文化融合[J];世界文学评论;2008年02期

5 杨燕;;“both…and…”型心态下的成长——《华女阿五》[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魏文;;论《女勇士》书写中国的双重叙事策略[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徐颖果;美国语境里的中国文化:华裔文化[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8 高琳佳;单荣琳;;对《女勇士》中后殖民主义的解读[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9 张喜华;;论汤亭亭《女勇士》的自我东方化[J];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10 李平;;歪曲抑或创造?——《女勇士》中历史传说的真伪之争[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欧阳有旺;;中国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国际化竞争战略[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石国贞;;论国际化趋势下提升大中华认同感的现实依据[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林炜双;孙李银;李明子;赵嘉颀;梁桑;刘霓;高腾;景怀斌;;公务员组织潜规则的表现与形成机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严建强;;“中国热”的法国特征及其解释[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5 岳晓东;;幽默风格、气质乐观、心理健康:493名广州、香港、澳门大学生的调查[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陈永涛;;近代传教运动中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两种基本态度及简评[A];“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翟双;杨莉萍;;叙事心理治疗的特征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契合[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李敏;;关于人文文化与社会文化教育的若干思考[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9 王蒙;;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文化[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4)[C];2006年

10 张梦阳;;文化的内蕴与对“人”的呼唤——写于林非先生著《鲁迅和中国文化》再版的时候[A];全国中外近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语言大学 路文彬;中国文化的“礼”传统[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2 欣文;《中国文化年鉴》(2005)组稿编辑工作启动[N];中国文化报;2006年

3 梁秋克;《中国文化年鉴》新一轮组稿编辑工作启动[N];中国文化报;2007年

4 李大伦;漫谈中国文化[N];郴州日报;2006年

5 卞毓方;一位文化老人的“和谐观”[N];人民日报;2007年

6 蒙木(书评人);中国文化的读本?[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7 宋冰;中国文化年:让世界感受中国魅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8 商报记者 任志茜;张大春:重新识字,钻进中国文化的酱缸[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张海晏;中国文化“和”的精神[N];光明日报;2008年

10 秦风邋毛毛;劲草更兼疾风[N];人民政协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霜;华裔美国人的异族婚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陈岩波;中国古代医学书籍发展史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年

3 詹春花;黑塞与东方[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磊;中国与国际刑事法院:现状与展望[D];吉林大学;2007年

5 孙成武;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刘永春;在后现代性的地平线上[D];山东大学;2005年

7 金学品;呈现与解构[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包仕国;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化安全的衍进与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殷瑜;布莱希特在中国:1949-2006[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10 王文;庞德与中国文化[D];苏州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樊苡辰;亚裔文学中中国文化的延续与断裂—《女勇士》与《吃碗茶》文化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2 宣菁;从女权主义视角解读“中国文化”[D];西北大学;2002年

3 朱晓东;韦政通文化哲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4 徐梁峰;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D];浙江大学;2008年

5 蔡慧清;德克·卜德研究三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董利民;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我国现代竞技体育的影响[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成茜;中国文化内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差异[D];重庆大学;2007年

8 胡菊花;从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视角看中国文化的输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9 邹丽娟;中俄茶文化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孙青;中国文化因素在外宣材料英译中的体现[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294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4294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5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