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对《最蓝的眼睛》的异化分析

发布时间:2019-02-25 15:17
【摘要】:在当今文坛上,托妮·莫里森是一位极其出色的作家,也是在众多黑人女作家中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发表于1970年的《最蓝的眼睛》代表着她早期创作的开始。这部小说在展现那些失语的黑人女性的辛酸和苦苦挣扎方面具有极其震撼人心的影响力。在这部作品中,托妮·莫里森深刻地批判了美国的社会、政治、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这部作品艺术特色鲜明,如结构新颖、多重叙事角度、象征、隐喻、对比等。这些写作艺术特色吸引着读者,引发读者想象和深思。同时小说与以往的黑人作家着重从政治和经济方面揭示黑人所遭受的歧视和压迫不同,莫里森把自己的注意力更多地投向黑人女性的内心世界。作为一个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自身的双重身份使她能走进黑人女性的内心最深处,进而能深刻而细腻地表现黑人女性因长期遭受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的双重压迫而产生的辛酸、苦苦挣扎和扭曲的心理状态。正因为如此,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她的作品。 本论文旨在分析导致异化的各方面的原因以及异化在小说中的表现。本论文共分为导论、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介绍托妮·莫里森在当今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作品、生活经历,《最蓝的眼睛》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本论文研究的方向、独特性及研究的重要意义。国内外以往的学者对于莫里森的研究往往是研究其作品的后殖民主义、女权主义、叙事技巧及艺术特色,但对她作品的异化分析涉及很少,,因此本论文结合异化理论对作品进行分析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第二部分是正文,由三章组成。 第一章着重介绍异化的理论研究、异化主题在西方现代文学中的呈现和莫里森的时代、生活经历以及她的异化主题的建立。本论文的异化主题是基于马克思的异化论、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弗洛姆的人性异化理论,并分析从古希腊到现代每一历史时期异化主题在西方文学中的呈现。本论文结合《最蓝的眼睛》创作时期所特有的历史环境、社会环境,和莫里森本人的生活阅历来论述异化主题的建立,从而说明对《最蓝的眼睛》的异化研究是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依据的。 第二章具体分析导致异化的原因。《最蓝的眼睛》中的异化特征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分别是:占主导地位的白人文化的影响、爱的缺失、学校教育的失败,以及自我认同感的缺失。黑人日常生活的周围弥漫着对白人文化优越性的宣传,在电视电影中有美丽的白人明星,在糖纸上做广告的是浅肤色的童星,甚至在学校的教材中也有对白人生活完美化的描述。黑人在潜移默化中被白人文化洗脑,渐渐丧失了自己的传统文化,丧失了自我认同感与自信。她们不再爱自己,也没有能力再爱别人,真正地成为与社会格格不入的隐形人。这四个方面原因的总结证明在工业化社会中,人类的异化是有其深层次的根源的,同时表现出在物质高度发展的社会中存在的人性扭曲和精神危机。异化的原因分析应唤起人们的全面发展意识,更加关注心理健康,防止人性异化。 第三章探讨异化在该作品中呈现的特征。《最蓝的眼睛》中的异化特征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家庭成员间关系的异化(包括夫妻关系的异化和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异化)、社会成员间关系的异化、以及人自我的异化。家庭不再是孩子幸福的港湾,夫妻之间不再互相爱戴,互相关心,取而代之的是漠然和相互鞭打;父母也不再是孩子的保护神,父亲给孩子带来肉体和精神的折磨,母亲对孩子的痛苦无能为力甚至是漠不关心。黑人不仅承受着白人社区带来的伤害,而且默默忍受着本社区同胞邻里之间的漠然和冷漠的态度。黑人是一个弱势群体,本应该坚持自我,互帮互助,齐心协力共同走出困境。然而,这些可怜的人们渐渐地失去自我,失去爱自己爱别人的能力。更糟糕的是,面对自己的处境和别人的无助,他们毫无作为,甚至相互欺凌,试图从弱者的痛苦中得到相对的满足。通过对这些异化特征的分析,现代人的生活困境及精神荒原一目了然。 最后一部分是结论,这部分简要总结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通过对异化的研究,本论文旨在揭示人的异化,展现人类精神世界的荒原。对于中国这个发展中的国家而言,在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同时,关注精神文明的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笔者期在通过本论文当代人能在社会中找到自我,关注当代人的精神危机,防止异化。人们只有不再异化,人际关系才能和谐,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712.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恒文;;批判维度和重建维度的统一——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李明;;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与大众文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冀睿;对在校大学生结婚问题的法律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方幸福;;论弗洛姆如何看待现代人的社会关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5 韩庆祥,王勤;从文艺复兴“人的发现”到现代“人文精神的反思”——近现代西方人的问题研究的清理与总结[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6 曹海英;;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7 于萍;;工业社会的困境与人的需要的异化——马尔库塞虚假需要理论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王淑梅;;消费社会与人的生命符号化[J];北方论丛;2007年02期

9 柴婷婷;;人类生存:新人道主义发展观的关怀[J];北方论丛;2008年03期

10 王婷;;西方马克思主义技术理性批判理论探析[J];北方论丛;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吕德文;;婚姻形式与村庄性质——转型期乡村婚姻形式的一项考察[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姬建敏;;从女性时尚杂志的误区看编辑的文化责任[A];编辑文化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9年

3 向楠;;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浅析[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提高政府执行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9·理论专刊)[C];2009年

4 杨楹;;论马克思解放理论的伦理旨趣[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5 王成兵;;消费文化语境中的认同危机问题[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熙茹;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张广才;大河家镇周家村家庭经济调查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孙余余;人的虚拟生存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吴琳;人的生存模式哲学反思[D];吉林大学;2011年

7 栗志刚;民族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冯平;压抑与超越:高校管理异化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师震;论自我意识自觉的机制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D];上海大学;2011年

10 房尚文;“生态消费”的马克思主义解[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明书;农村未婚青年择偶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吴欢;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学思考[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李伟;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学习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姚洪阳;试论人机关系的历史发展及其文化考量[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刘朝君;论约翰·契弗笔下的“中产阶级的危机”[D];湘潭大学;2010年

6 彭光灿;马克思人学理论视野下的人本管理理论重构[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小卫;淮北市农村空巢家庭养老支持力实证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8 朱芮萱;盲从·反叛·回归[D];江南大学;2010年

9 程雪;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时尚类杂志的发展[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10 于红丹;村落里的中国式“相亲”[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303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4303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a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