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解析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耻》

发布时间:2019-03-28 14:19
【摘要】: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南非作家—约翰·迈克斯韦尔·库切,2003年凭借作品《耻》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他精确地刻画了不同面具下的人物性格,尤其以作品中所体现的后殖民主义思想而蜚声文坛。《耻》一经出版,便获得了西方文学界的广泛关注。但在我国,关于该作品的评论著作和文章还为数不多,而且研究领域大多局限在探讨人性和叙事策略等方面。为了进一步拓宽《耻》的研究范围,本文试图从小说中所体现的后殖民主义视角出发,从三个方面着手,全方位剖析这部作品。 《耻》这部作品着重描述52岁的大学教授卢里因为强迫他的学生与其发生性关系而被学校开除,之后他来到26岁女儿露茜的农场上试图重新开始生活。然而就在卢里到农场后不久,她的女儿就被三个黑人强奸了。露茜之前的黑人帮手佩特鲁斯,利用自己管理农场的丰富经验和事发之后露茜寻求保护的愿望成功的夺取了农场的经营权。《耻》通过对卢里、露茜以及黑人佩特鲁斯三个人物细腻的刻画,深入分析了在后殖民主义时期,白人殖民者逐渐丧失了支配地位,成为处于边缘化的他者,而黑人却重获了权利,社会地位逐步崛起。 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分别通过杂糅理论分析了男主人公卢里的文化杂糅和女主人公的生物杂糅以及模仿理论分析黑人由于仇恨对白人实行的报复,其中以暴力作为复仇的强大武器,通过强奸露茜解构白人的殖民权利。从前的被殖民者黑人通过模仿和杂糅度过了南非的种族隔离时期,而白人为了生存以及与黑人共存,不论在殖民时期还是后殖民时期都要运用杂糅这一策略。杂糅和模仿这两种生存手段都不是稳固不变的,它们预示着新时期殖民者和被殖民者关系的颠覆。 第二章介绍了男女主人公卢里和露茜作为他者所面临的困境,包括昔日他者力量的日渐强大以及逐渐丧失主体地位的白人的他者化。出生在南非这样一个等级制度严格的国家,作为大学教授的卢里,不允许自己被剥夺作为白人所享有的特权。然而随着南非社会状况的改变以及昔日被殖民者的维权意识的逐渐觉醒,白人殖民者陷入了他者化的处境,这最终导致了卢里丧失了特权,丢掉了工作。 露茜曾在黑人居住区做雇主,过着远离尘嚣、悠然自得的生活。然而,,她的幸福时光在遭到三个黑人的强暴后无情地被打碎了。虽然遭受着巨大的身心痛苦,但是露茜清楚施暴者的私愤和仇恨都是出于历史原因。因此,她不顾卢里的极力劝阻,选择隐忍度日,并且顺从了佩特鲁斯的安排,接受他所谓的保护。露茜选择继续为祖辈赎罪的生活,因此她别无选择,不得不无条件地接受黑人带给她的屈辱。露茜和卢里不幸的遭遇及其委曲求全,暗示着昔日西方殖民者被排挤到了社会的边缘,被他者化。最终卢里和露茜选择在新南非继续生活并与黑人进行了和解。 第三章通过属下理论分析白种男性主体的边缘化、女性地位的边缘化以及黑人主体性的再现。白种男性主体的边缘化是通过男主人公性能力的衰退以及曾作为权力象征的英语语言的边缘化而交替地呈现的。无论是白人女性还是黑人女性因其身份卑微以及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注定丧失他们的话语权而被边缘化。与男主人公的形象构成鲜明对照的是黑人佩特鲁斯,通过抵制和颠覆白人的特权,重获了属于自己的财产和权力,再现了黑人的主体地位。 《耻》是一部重要的反映后殖民主义的小说,对于重新审视当今社会不同种族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具有实质性的意义。随着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全球化,人们彼此之间却由于不同的信仰、价值观以及宗教传统等诸多因素变得越来越冷漠,越来越疏离。人们应该缩小彼此之间的鸿沟,否则必然承受因文化冲突而造成的后果,这种后果同时也会加剧国家之间的敌意。就像库切倡导的那样,不同的种族和国家只有平等地交流与沟通,理智地解决彼此的矛盾,世界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478.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颜晓川;董革非;;他者之域:和解的希望——《耻》的后殖民解读[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田晓南;;从属下角度解读J.M.库切的小说《耻》[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本文编号:24489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4489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e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