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与困境:奈保尔早期小说狂欢化品格初探
[Abstract]:In the early 1950s, Mr. Naipaul created three works he called apprenticeship, the Caribbean mansion and political novel "Social Comedy." the year after 1957, the year after the Infernal Massage, he won the John Reese Memorial Award. In 1958, the right to vote in Elvira, the 1959 collection of short stories, Miguel Street, won the Maugham Prize in 1961. In 1961, in Mr. Bisworth's House, the comedy color plummeted, and the pessimistic style of writing in the middle and late stages began to highlight. As a watershed in Naipaul's novel creation, his early novels have become a relatively independent unit of style. The domestic research on Nabor's early works focused on the colonial society.
【作者单位】: 许昌学院文学院;
【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13-QN-381]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561.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璨;;“火星文”的非语言特征[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郭松;;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的互文性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陈莹莹;;《沐浴在阳光中》:对话与狂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4 夏薇;;浅析重庆方言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2期
5 苏宁;;多维叙事视角与人生反思——从叙事视角谈王蒙的《杂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4期
6 周述波;;革命时代的女性悖论与多声表达——试论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的复调叙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7 龚婷;;僭越与颠覆——狂欢化理论视野中的《超级女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8 焦红燕;;浅析库切《伊丽莎白·科斯泰勒:八堂课》的复调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9 颜井春;;罪与救赎——由《卡拉马佐夫兄弟》浅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圣经情结[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10 陈进;;论许辉小说的空间叙事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徐放鸣;张儒雅;;地方审美文化研究:一个亟待重视的美学领域[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文丽;;邓小平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政治话语的形成——对《邓小平文选》第2卷的重新解读[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3 郭华;;从“就近入学”到“初中建设工程”——关于北京市初中阶段教育均衡发展的几点思考[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4 刘可铄;;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二次改革:“公共新闻”——有节制的多元对话[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5 蓝若宇;;我们都是“恶搞者”:从文化的身份认同看恶搞[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徐放鸣;张儒雅;;地方审美文化研究:一个亟待重视的美学领域[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徐巍;;中国当代小说中的复调创作[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8 李红春;;私人领域的内在悖论及其审美化解决——兼论“日常生活审美化”必然性与必要性[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3 华金余;从赵树理到赵本山[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美芸;诗学与政治:聂绀弩思想与创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袁瑾;绍兴舜王巡会会货表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高亚斌;藏族当代汉语诗歌:本土经验的现代表达[D];兰州大学;2011年
7 贺夏蓉;多重视角下的女书及女书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贵禄;高地上的文学神话[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丛琳;生命向着诗性敞开[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10 鲁美妍;当代知识分子小说60年的发展历程和文学价值综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柏久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与中美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符熠;生——梦——死:尤金·奥尼尔艺术世界的狂欢化特征[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涛;现代与传统的交织[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韩爱丽;论汪曾祺小说的诗性美[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梁昱;从“五要素”角度看《明朝那些事儿》[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庞红蕊;节庆祭祀与替罪羊之死[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年
7 李靖;卜立德英译中国散文中的“自我”重建[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牙运豪;试论许地山小说的话语形态与审美[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贺进;沉重的叙事与意义的探寻[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缪慧;在历史与现实之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守仁,方杰;想象·纪实·批评——解读V·S·奈保尔的“写作之旅”[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惠婧蕊,杨金华;希望在别处——试解《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中逃离的含义[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罗屿;;都是传记惹的祸[J];新世纪周刊;2009年02期
4 王威廉;;远方之间:从“看”到“见”的距离——奈保尔的话语三棱镜[J];书城;2010年06期
5 罗小云;建构特殊环境 体验文明冲突——解读奈保尔后殖民小说《大河湾》[J];国外文学;2004年03期
6 黄应利;《米格儿大街》的叙述分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S1期
7 邹颉;后殖民作家中的佼佼者——评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V.S.奈保尔的创作[J];外国文学;2002年01期
8 尹锡南;奈保尔:后殖民时代的印度书写——“殖民与后殖民文学中的印度书写”研究系列之三[J];南亚研究季刊;2004年03期
9 郭旭胜;启蒙抑或解构——鲁迅《复仇(其二)》与奈保尔《曼曼》之比较[J];名作欣赏;2005年04期
10 梅尔·古索;钟志清;;“探险家”奈保尔[J];外国文学动态;199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珊;;奈保尔的文学向导——《父子家书》中的阅读谱系[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曾军;;问题意识的对话——关于中国巴赫金接受30年的回顾与反思[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3 查晓燕;;俄罗斯文学中的“大地周游”模式刍议[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4 查晓燕;;试论俄罗斯文学中的“大地漫游”模式[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孟玲;;正确地认知自我与他者——对《上海孤儿》的后殖民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薛海宁;;《白雪公主》——狂欢的世界[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桑迪欢;;卡夫卡的话语世界——从《城堡》看卡夫卡的语言特色和叙事结构[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汤瑶;;狂欢化视角下的《拉格泰姆时代》解读——对历史的颠覆与重构[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王雪逸;;论《我弥留之际》中的复调特征[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董娅;;《纯真年代》中的变化基调初探——从其复调因素解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思郁;奈保尔并非无限文学化身[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王胡;奈保尔再次宣布即将封笔[N];中华读书报;2010年
3 周志明;《魔种》:勾勒奈保尔的完美创作生涯[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4 凸凹;雄踞之处,未必是巅[N];中华读书报;2010年
5 康慨;保罗·瑟鲁:新传记或会永远毁了奈保尔的声名[N];中华读书报;2008年
6 赵毅衡(旅英学者);谁能为奈保尔辩护?[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7 本版编辑 北塔(译者) 胡朗(书评人);《奈保尔家书》VS《傅雷家书》他乡异客的父子深情[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8 袁f^;奈保尔的小人物[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4年
9 陆建德(学者);在故乡的大地上流浪[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10 ;百年诺贝尔 移民代表“我的心”[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中良;奈保尔小说的后殖民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梅晓云;文化无根—以奈保尔为个案的移民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3 周敏;后殖民身份:V.S.奈保尔小说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4 聂薇;V.S.奈保尔小说《抵达之谜》辩证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王刚;漂游在现实与虚幻之间[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6 高照成;奈保尔笔下的后殖民世界[D];苏州大学;2006年
7 刘毅;奈保尔的文化身份与叙事语言[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王旭峰;解放政治与后殖民文学[D];南开大学;2009年
9 尹锡南;英语世界中的印度书写[D];四川大学;2006年
10 周桂君;现代性语境下跨文化作家的创伤书写[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予淑;为印度历史塑型:V·S·奈保尔的印度形象书写[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2 魏艳峰;无法化约的特立尼达与奈保尔的文化身份危机[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邓婉;奈保尔的“文化苦旅”——从奈保尔作品中的意象看其文化身份[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玲;通往第三空间的身份之旅[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威子;奈保尔游记《印度三部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2年
6 杜玮;奈保尔小说《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和《河湾》中的身份危机[D];兰州大学;2010年
7 单珊;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分析奈保尔的《印度三部曲》[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8 杨文欢;西印度文学双子星[D];兰州大学;2010年
9 周文萍;V.S.奈保尔:后殖民语境下的文化身份构建与认同[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10 孙绍华;奈保尔小说的叙事艺术探微[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702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470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