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喜福会》中语码转换的顺应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9-05-16 04:23
【摘要】:《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的成名作,一经出版即大获成功。小说描写四位从中国大陆移居美国的女性的生活波折,以及她们与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的心理隔阂及感情冲撞,不但反映了美籍华人的心态和观念,也表达了深深的亲情。频繁出现的英汉语码转换现象是小说的一大语言特色。 作为语言应用过程中的普遍现象,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一直受到语言学家们的广泛关注,他们从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法、会话分析等角度入手,得出了许多相关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国内外学者针对《喜福会》的研究多集中在社会身份、文化差异、角色特点及母女关系分析等方面,而对小说中英汉语码转换现象的研究相对较少。 基于Jef Verschuren语用学的语言顺应性理论(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本文以于国栋的语码转换顺应模式(Linguistic Adaptation Model of Code-Switching)为理论框架,研究《喜福会》中的英汉语码转换的顺应模式。本文作者收集并整理出小说中的英汉语码转换语例100条作为研究语料,探讨语码转换如何通过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的顺应,从而揭示语码转换在顺应过程中所表现的思维差异、文化融合和社会身份的语用功能。 本论文有以下发现:1)语码转换在顺应语言现实过程中,从便利选择、词汇补充和消除差异三个层面反映出东西方人在普遍称谓、特色表达和专有词汇方面的思维差异。2)语码转换通过顺应社会规约实现了中西方文化在避免禁忌和消除歧义方面的文化尊重和文化融合。3)语码转换借助对心理动机的顺应,从角色构建、情绪强化和表现民族心理方面突出并加强了说话人的角色身份、文化意识和民族归属感。 本研究从语言顺应性理论视角入手,基于于国栋的语码转换顺应模式对小说《喜福会》中语码转换的研究拓展了该领域的应用研究。同时,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本研究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尊重意识,推动文化融合。再者,本研究帮助人们在文化交流中通过对语码转换的使用构建自我身份,并对他人社会身份进行区分。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712.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琨;;异质文化的碰撞——论《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4期

2 刘卓;解读被双重边缘化的文化属性——试论汤亭亭的《女勇士》和谭恩美的《喜福会》[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3 祝畹瑾;语码转换与标记模式——《语码转换的社会动机》评介[J];国外语言学;1994年02期

4 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的顺应性模式[J];当代语言学;2004年01期

5 徐德斌;;沟通两个世界的桥梁——评谭恩美小说《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J];电影文学;2009年24期

6 王瑾,黄国文;语码转换之结构研究述评[J];外国语言文学;2004年02期

7 陈立平;英语专业教师在课堂上语码转换调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8 李经伟;语码转换与称呼语的标记作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9 都娟;戚国华;;命运、信仰、杂糅——人生感悟的异类表达——解读谭恩美的《喜福会》和《我的缪斯》[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10 牟剑;;后殖民女性主义视域中的《喜福会》[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董昕;谭恩美《喜福会》之主题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2 韩丽;语言选择与文化身份建构:解读《喜福会》中的语码转换现象[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刘亚丽;语言使用中的文化认同建构[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780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4780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5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